曾国藩对《了凡四训》最为推崇,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
胡适先生认为:《了凡四训》是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了凡四训》这本书的内容用彪悍哪吒的话来说:去你个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
此书起因来自一个命数
作者袁了凡,原名叫袁黄,幼年时丧父,母亲建议他放弃科举去学医,觉得除了可以养生,还可以救人,自己也有一技之长,也是其父亲的心愿。
他是个乖孩子听从了母亲的建议。
一日,他在一个慈云寺里碰到了一个云南的孔姓高人,他仙风道骨,胡子修长,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母亲听到他对此高人的描述,说要好好招待。
高人说袁黄是当官的命,袁海当然不信啦,高人把他之前的遭遇都准确的说了一遍,袁海不得不信服啊。
高人把他一生中所有即将的境遇都描述了一遍,比方说何时赶考,何时高中,以及名次的顺序还有当官后的薪水,都说的一清二楚。
还说到他命中无子,以及他在人间的寿数为53岁。
事实正如高人所言,袁黄彻底相信了人生的设定,再无任何妄念。
又是某日,袁黄去了栖霞山拜见云谷禅师进行禅修,三天三夜不合眼不说话,大师觉得他是一个大智慧的人,兴起遂和他聊天。结果一听原委大笑他是个凡夫。
袁黄不解,禅师说:一个人如果做不到没有妄念,就会被妄念束缚,最终难逃命运的流转,怎么可能超越命运呢?事实上,只有凡夫俗子才会由所谓的命数,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命数很难困住他;非常非常邪恶的人,命数也很难框住他。因为,善与恶积下来的种子,让命运变得不确定。
禅师说:因为被一个算命先生算定了命运,就从此不再努力,不曾转动命运丝毫,难道不是凡夫俗子吗?
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诗经》里说,我们应当牢记祖先,努力进德修业,配合天命,自己多多追求福气。
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的心。我们既可以向内求得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的追求。
要把自己的命运彻底扭转过来,一定要积德。从前的你已经死去,今天开始,诞生一个新的你。
血肉之躯,落在命数里,可以推算,但是,如果我们透过修行然给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合乎义理,那我们就可以超越命数,自己决定命运。
我们对命运的态度,应当是勤勉修身而又能安心等待。
袁黄死去,袁了凡诞生。
69岁写下《了凡四训》:
立命之学
孩子,从远的方面来讲,要想着如何弘扬祖先的美好德行;近的方面,要想着如何妥善弥补父母的过失。
对上,要多想想如何报效国家;对下,要多想想如何造福家庭;对外,要多想想如何急人之难;对内,要多想想如何防止自己心生邪念做坏事。
改过之法
吉凶的预兆,一般是先萌动于内心。至诚到合乎自然,福气就来了,只要观察所做的善行就可以预知。
1.要有羞耻心
孟子说,有羞耻心就可能成为圣贤,没有羞耻心会沦为禽兽。这是改过的关键。
2.要有敬畏心
神明无处不在
3.要有勇猛心
大多数人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畏难退缩,要立即行动。
小的过错,就好像芒刺扎进肉里,应该迅速剔除;大的过错,就如毒蛇咬了手指,应当赶紧砍掉,免得殃及生命。
人的过错,有的从事情本身去改,有的从道理上去改,有的从心性上去改,用的是不同的功夫,效果也不同。
什么叫从心性层面或说是从心灵深处去改?不管是什么过错,其实都是由心而来。
积善之方
凡是行善积德,绝不可以只依赖自己的眼睛所见,耳朵所听作为判断的依据,而应从内心最隐秘,细微的地方,默默地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并加以洗涤净化。纯然的救世之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媚俗之心,那就是“曲”。纯然是爱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嫉愤之心,那就是“曲”。纯然是尊敬他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玩世之心,那就是“曲”。这些细微的区别,要加以细辨。
讨论行善,不应该只看行为本身,还要看这个善行是否会有弊端。不应该只看当前,还要看到长远。不只要看到个人得失,还要看对天下大众的影响。
谦德之效
善事和阴德,都是由人的内心决定的,只要常常存有善心,就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