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省刊责编有一年了,从一个学生小白到给各种“家”们审稿,蜕变的不仅仅是一个身份,还有你对待周边人事的态度。这里,我不想灌鸡汤,讲什么天道酬勤,虽然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一切成功的背后往往还有为普罗大众所忽视的原因,要不然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成功学还是默默无闻?说真的,方法有时比努力更重要,你不处于某个高度就想象不出那个高度人的行事方式,所以我想就自己的经历,谈点我的心得体会。
先自我介绍一下。至发文截稿,我还是一个二流学校的大三学生,谈不上学霸,最多保证学分与基准线平齐;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也可能是我成为责编的一个基础;话不多,在省刊磨练了一年基本保证能与人正常交流;农二代,拼爹这条路我是行不通。
1. 准备阶段――认识你自己
个人感觉我是一个自我危机感很强的人,所以刚上大学的那段时间,一直有一种想要证明自己的劲头,刚从高中炼狱出来,自然而然想到的还是通过学习这条路力拔头筹,但后来发现,学习也要靠天赋,你一小时背50个单词,可能别人能背200个,以前听老人讲笨鸟先飞,所以也拿出破釜沉舟的架势,但成绩一出来,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没有什么变化。反而因为学自己并不擅长的东西,耽误了提高自己长板的时间,博学不如专精,你无法跟爱因斯坦讲诗词歌赋,也不能跟杜甫讲经济基础,所以人各有专,我们何必要跟自己较劲?
以前有个木桶理论,说决定自己能力的是那块“短板”,但很多问题你要把它放到它所在的那个时代去理解,过了那个时代很有可能将不再适用。当今社会都讲究互利共存,我们用己之长补他之短,最终达到共赢。所以如何提高自己的优势才最为重要。
我分析过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发现自己擅长文字,而且专业对口,所以当时就一直写文章在校报发稿,但后来发现校报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很多学生甚至都不知道有校报这回事,而且审稿的只是一些学长学姐,当稿件质量差不多时,就要跟小编们混熟就行了。如果你安于校园一隅,此刻你就可以止步。但说实话,学校只是社会平静安宁的一角,当你进入社会,一切都将归零。所以,我进一步转而选择参加各种文学社团,无论校内校外。
2. 进军阶段――搞定“老大”很重要
这里的“搞定”可不是潜规则,而是让前辈们看到你的闪光点。
在文学社群里有很多大咖和学识渊博的老师,你可以学到很多你想学的东西,但如果你只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参与,那么离你“证明自己”的目标还是太遥远。大家知道“擒贼先擒王”吧?在这里同样适用。每个团体都有一个“老大”,你的任务就是要让“老大”注意到你,不过有个很重要的前提,你一定要有!资!本!不求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最起码你要高于水平线之上。
经常留意群内消息,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些大咖,不要怕说错,要知道有争议才会有关注,才能让大家认识你,但不要为了博眼球而博眼球,搞成哗众取宠只能适得其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位文学社的主办老师注意到了我,那次正好赶上大家在群里讨论一个有趣的对子,我战战兢兢的发了一个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得到了老师赏识,后来才知道,那位老师是专门研究古代文学的。这也让我悟到一点道理,想要引起“老大”关注刷存在感很重要,但也要“投其所好”,可能你在某些方面造诣很深,但“老大”不感冒,也是枉然。
后来通过这位老师,我作为学校代表参加了省里举办的读书活动,作为仅有的两名学生代表上台交流,另一名来自985名校。
3. 阻碍阶段――“白日梦”的另类使用方法
此时,我在大学已经度过了半年,自参加这次活动后,我的生活开始有了一定的改变,我进入到一个更广阔的圈子,里面有更多有能力、有思想、有学识的大咖,我的触角也得以从校内伸向了校外。
但这个时候,我遇到了成功路上的第一个阻碍。
我一直喜欢把自己的进步当作一个“蜕皮”的过程,每当你蜕下一层,你就会获得新生,但你的新生也意味着要从头再来。
作为一个不太善于言辞的人,我一直惧怕与人交流,隔着一部手机还好,若是面对面,真的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社会上的前辈们不比学校,他们有各自的圈子,莫说让他们关注你,就是进入他们的圈子都难。
这个时候,不如做一做“白日梦”,想象一下你遇到这些新大咖们该怎么做。
不要以为白日梦都是浪费时间,其实这也是一个思维的训练过程,在头脑中不断演练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你的解决方法,在反复的打磨中你会有意外惊喜。
当时,我系统的分析过我可能接触到的人,包括他们的年龄、职业、喜好等等,分析这些信息的依据,主要来自群内消息、与其他人的交流,以及大咖们的著作。
之后,在无聊或是睡前,我有意无意就在脑袋里反复作“白日梦”,如果我遇到某某我该说些什么?语言要怎样组织才能体现自己的闪光点?当然,这一切都基于自己真的有“货”,如果资质平平,建议你还是去多读几本书。
4. 开挂阶段――熬过0到1的瓶颈期
我遇到如今省刊的主编,是在三个月之后。
借着以前在学校积累的写作经验,和一点点自己的小方法,开始时,不过是给刊物写写稿子,讲起来轻描淡写,但过程却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天知道我每晚熬成熊猫眼,动笔前收集资料就足以摞成一个小凳子,目的只为配得上省刊的发表水平。
从写稿到审稿,换的是一个字,但实际却相差十万八千里。能写稿的人未必能审稿,但能审稿的一定有其独到的眼光。这种眼光包括你对各类文体的认识,以及你对刊物的整体把握。任何刊物都有一个准确定位,定位决定了稿子的录用与否,也决定了刊物的发展前景。所以,在年末我给主编发了一份“新年贺礼”――《我针对本刊的几点建议》,其实,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真正建设性的意见我想不会太多,这限于你的经验和阅历,但你要让主编知道,你有这个潜力,有这份心。后来,省刊内部改革,多出很多青春洋溢的新栏目,近水楼台先得月,我进入了小编的行列,先是有前辈带领,到后来能独当一面,我成为了一名实打实的责任编辑。
这期间也会有很多委屈,主编是个暴脾气大叔,气急了也会不留情面的批评你,但你要明白,批评你是看得起你,如果被骂几句都受不了,那活该你成不了功。
在做责编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故事来不及一一道来,这让我看到了很多与校园内不一样的事实。我想,只要不损人利己,用一些小心思还是可以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只不过我换了双可也跑得更快的鞋,不可以吗?
前不久,我成为某新书的责任编辑,现在正在筹备与人合作出一部自己的作品,我的每一步都有自己的汗水,同样也有自己流汗的方式,我不想断章取义跟你讲天道酬勤,我只希望把我努力过程中的一切,无论你赞同或是不赞同,全都展示给你。
我是红小猪,还在奋斗路上努力前行的女汉子,因为奋斗是件很苦很苦的事,所以希望分享自己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