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九月十二)星期二 晴
【小米俊专栏】
“三爸,你可以陪我耍会儿不?”小米泪眼婆娑地问我。
“俊哥刚才不是陪你耍了会儿吗?”我说。
小米刚想说点什么,却被正在做作业的俊哥哥打断了:“你自己耍嘛,三爸有事情要做。”俊哥边说话边抬头看小米。
或许是被小米的眼泪吓着了,俊哥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而我则已经坐在小米身边了,和他一起看书吧[em]e130[/em]
【10.30日讲座部分内容】
丹棱教研室的刘礼群老师昨晚的讲座,我挑了她展示的三个案例,内容如下:
一、《泥人张》——刘礼群(一)
(一)导入:
以《口技》《核舟记》导入。
(二)作者介绍
(三)概说“泥人张”
1.自由朗读课文,读印象最深的句段,然后分别在“_____________ 泥人张” “_____________ 海张五”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
2. 为什么要把海张五和泥人张放在一起写?
3.泥人张和海张五是如何较量的呢?
小结:一波三折,对比鲜明
4.第二段交代泥人张常去的地方,第三段开头交代“那天下雨”有何用意?
(四)细品“泥人张”
1.品读第8段,勾画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泥人张”的“奇”?
(伸、抠、依然端杯、只瞅酒菜、捏弄)
2.文中除了描写泥人张的高超的技艺外,他的智慧表现在什么地方?
(“叭”地一戳,有着力度和速度,表明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贱卖“海张五”,他后发制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致胜。)
3.文中刻画海张五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
(肖像、动作、语言)
4.写其他人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侧面烘托,突出了泥人张艺高胆大,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小结:细节传神,侧面烘托
(五)品味文章的语言
1.找出文章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风味)的词语或句子。
( 架式挺牛、撂高的、怵、赛、砍过去等,富有地方特色,幽默风趣。)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2)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的找(寻)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土上全找回来了。
(六)概括主旨
(七)作业:
读老师的习作《一个都不少》,然后为你身边有个性特点的人写一篇速写。
余老指出我的缺点后,又给了我一个新的教学创意。
《泥人张》——刘礼群(二)
直接导入,作者介绍
阅读活动一:积累词句
积累下列词句:
1.“看”的近义词
瞧 留神 瞅 西瞧东看 放下筷子瞧瞧 等着瞧 伸脖一瞧
2.天津方言
架式挺牛、撂高的、气最冲、 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砍过去、听赛没听、直到今儿个
3.夸张的语言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阅读活动二:课文概说
1.从“情节”的角度来概说: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2.从“人物”的角度来概说:谁 做什么事 表现出什么品质
3.从“主题”的角度来概说:描写了什么 赞扬(表现)了什么
请自选一个话题,用百字以内的文字,进行课文概说。阅读活动三:手法欣赏
参考角度:
场景设置 侧面烘托 细节描绘
对比手法 伏笔照应 悬念设置
请自选一个话题,表达自己对作者写作技法的欣赏。
四、布置作业
1.摘抄需要积累的词句
2.仿照本文写法,对你身边的某个奇人或特别的人进行速写。
老师们,大家比较一下,余老的“板块式 主问题”教学与我们传统的教学比较起来,其优势不言而喻——三个教学活动,每个活动训练点清楚明白;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重视语言学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重视文学知识的渗透。最重要的一点是,老师在课堂上学会闭嘴,把大量时间还给学生,整节课每个学生都在动脑想,动笔写,动口说。老师适时点拨,归结方法。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也正式这次余老的批评让我醍醐灌顶,回来后,我按照余老的建议,在每个学校都上了一遍,感觉一个神奇的语文世界展现在我眼前。从此,我疯狂地把余老的书籍全部买回来,一遍又一遍地读,还在一线代了一两个月的课,不断实践。慢慢悟出了一些语文教学之道。后来我又让全县初中语文老师都购买余老的书籍,在全县推广“板块式教学”。不过我发现,余老的教学方法,看起来很好模仿,很好操作,老师在课堂上似乎很轻松。
但是,我们的老师就是把学生调不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文本解读、学生课堂实践活动设计、课堂教学点评等能力不够,无法驾驭这样的课堂。当学生启发不动的时候,老师就喋喋不休,碎问碎答就不可避免了。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向领导建议,邀请余映潮老师到丹棱来,为全县中小学语文教师办一个研修班,整体提高语文教师素养。(因为我们县很小,中小学语文教师一共不足200人,很好操作。)领导很开明,采纳了我的建议,与余老签订了两年的合同。每学期来丹棱集中授课2天,每次培训一个专题。全县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必须参加培训。分三个梯队要求。其中第一梯队由24名精英教师组成(中小学各12名)。第一二梯队教师培训前要完成严格的作业(包括详细的文本解读和教案),每次培训时由6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余老点评。然后余老再上两节课,做一个讲座。培训结束后,所有参培教师都要写培训心得。每学年我们还要进行学科教师培训,培训时也是研讨余映潮老师的思想和课例。
二、“丹棱余映潮工作室”成效显著。举两个例子
【课文品读】伍祥明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为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所写,被选入义务教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此文体裁上属于议论文,是该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就编者的编排意图而言,此文应作为训练九年级学生议论文阅读能力的一篇范文。而研读此文,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在章法、段式、句式等方面值得学习。
1.首先看章法。
全文除开头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外,合计13个自然段。请见下文:
①对于上述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②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
③“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
④然而,……。那么,……
⑤有人是这样回答的……
⑥对此我完全赞同……
⑦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⑧另一个例子是……
⑨不过,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⑩某心理学专家小组……
⑾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
⑿由此看来,……
⒀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通过对这13个自然段的梳理,我们便可发现本文章法的精妙之处。
其一:本文论述的问题是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但作者却由“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引出论述的问题:创造性思维。这样引出论题,既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显得自然流畅,也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二:本文呈现出“归纳式”的推理过程,作者先由一个数学问题引出论题,接着从“创造性思维需要哪些要素”和“创造性思维是否人人都具备”两个角度进行论证,最后归纳出结论。由此,“引论——本论——结论”的论证过程清晰可见。
其三:本文又呈现出“起承转合”的论证思路。作者先由一个数学问题起笔,引出论题——创造性思维;然后承接论题,论证“创造性思维需要哪些要素”;接着转入“创造性思维是否人人都具备“这个问题进行继续论证;最后归结上述问题的答案,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全文论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体现出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
2.再来看段式。
余映潮老师曾说:段式,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之一——段落的结构形式;段式,是文章段落的写作,展开形式。本文的议论文段式同样精妙。请看下列几段话: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这是总分形式的,集中用例的一种段落论证形式,属于“演绎式”推理模式。
这样的段落形式,首先提出一个观点鲜明的论点,然后用一两个事例进行充分论证。 这种段式结构精巧,论证清晰,适合初写议论文的学生模仿借鉴。
再看下列几段话: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这又是一种常见的段落形式,它呈现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段落形式,属于“归纳式”推理模式。
这样的段落形式,作者首先提出问题,接着引用名言进行道理论证,然后举出事例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段式层层展开,既有道理论证,又有事实论证,交相辉映,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3.最后看句式。本文在句式的运用上,有一个亮点,那就是设问句的使用。设问是一种无疑自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有波澜。
请看下文: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第一段承上启下。前一句承接上文,引出本文的论题:创造性思维。后一句用设问的方式开启下文,引出创造性思维所需的要素。此段设问,作用在于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第二段在上文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素得出结论后,将谈论的问题转入另一个角度:创造性思维是否人人都具备?此两段不仅是提出一个问题,以便后文论证,它们还在全文中“穿针引线”,串联起全文的相关段落。梳理出这些段落,全文的章法特点也就异常清晰了。
说实话,这篇课文我教了很多遍,但一直很头疼,觉得不够典型,不知道该怎么教学生入门。看了伍祥明老师这个文本解读后,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们忽略了语言学用!
这个文本解读受到了余老的高度赞扬!
例2《猫》教学设计——李晓静
直接入题,检查字词积累情况。
活动一:让我们写一写故事
(屏幕显示)
概说文中三只猫的故事,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仿照事例写另外两只猫)
示例: 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很活泼、爱玩耍,深得家人喜欢。后来不知怎地忽然消瘦死去了。
师:请同学们仿照示例来写,可结合课后的第一题。概写,要求语言要简洁、精炼。
师:在刚才同学们概括的内容中加上这四个句子,我们概括的故事就会显得更加完整,它就变成一篇微型的小说《猫》,大家读读看。活动二:让我们析一析结构。(屏幕显示)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很活泼、爱玩耍,深得家人喜欢。后来不知怎地忽然消瘦死去了。
我安慰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抱来的,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我们总担心它丢失,结果真的亡失了。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是捡来的,天生忧郁,不活泼,大家都不喜欢它,结果被我妄下断语,冤枉而死。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请品析这几个叙述性的句子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用四字词语来回答。
学生交流后老师总结:这些叙述性的句子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过渡衔接、形成照应、总结全文的作用。
师:文中还有类似作用的抒情性的句子,请找出来,说一说其作用。
生:(在文中勾划、批注)
师:这三个抒情性的句子,抒发了文中的“我”,在三只猫亡失后的心情的变化,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感情递增的过程,人物性格逐步显现,文章主题得以深化。同样起到了使全文结构更完整,布局更统一的作用。(屏幕显示)
学一点知识。
行文线索:一篇文章的题材要按照某种依据组织起来,这种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称之为线索。
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布局更统一。
活动三:让我们学一学技法。师:文章叙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详写的是第三次,因为它最能表现人物性格,表达文章主题,我们将通过第三只猫的故事来学习描写方法。(屏幕显示)
话题:文章是这样来写第三只猫的
品读课文15、16自然段,学习写第三只猫的方法。
总结:课文描写第三只猫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侧面描写的手法、细节描写的手法、运用修辞的手法。
作业:描写身边的一种小动物,运用上今天所学的方法。(不少于两种)
这节课在工作室培训活动中上得非常成功!语言学用,知识渗透,动笔训练,集体训练等等都落实得非常到位!
“主问题”“板块式”,余映潮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值得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