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又叫轻微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频繁,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多动症孩子的出现,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了惑。
心理学家给多动症孩子开出的处方是:要及早建立“红绿灯系统”。
多动表现三部曲。
在临床上对多动症诊断的标准是:注意力缺陷,不合时宜的多动,情绪冲动,有时还伴有偷窃等品行问题。有学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把有多动症的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形象地描述为三部曲:上课多动分心———回家作业要家长“三陪”:陪坐、陪读、陪写———测验、考试开红灯。形成多动症的内因是心理幼稚,即其认知、情感、意志的发育滞后于生年龄。外因则是家长“先溺爱后专制”错误的教育模式所致。
多动矫治要系统。
有专家认为,多动症这类疾病具有顽固的惯性,不是仅靠几粒药片、简单粗暴的训斥甚至体罚能奏效的,它的矫治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人的性格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充分张扬的人性,另一面是尊重他人,恪守社会规则的自制力。因此,父母在充分舒展孩子天性的同时,不要忘了培养他的自制力,否则孩子就像没有刹车的车辆,后果是严重的。媒体上曾报道过这样一个实例:孩子的父亲腰缠万贯,从小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次他要买一千多元的一双鞋,尽管他已有十几双鞋了,但父亲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买了回来。他原在西部某省上学,有一天说要到北京上学,全家就搬到了北京,后来又说到南方去,全家就又迁到了南方。父母的一味迁就养成了他极端任性、霸道的个性,早上不肯起床,上学不做作业,考试不交卷。一次母亲仅批评了他一句,他举起凳子竟要砸人。面对一米八的孩子,父亲这时想管也管不了,母亲只能整天以泪洗面。孩子清醒的时候,也知道自己不对,但他说,已经控制不了自己了,因为父母从小没有培养他的自制力。
培养自制要尽早。
有专家这样说:“凡是有心管教孩子的人,便应该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自制的良好个性,必须从小给孩子建立什么是可做的,什么是不可做的“红绿灯系统”,设立明确的底线,不能让孩子的哭吵而随意突破。美国有一个四个孩子的家庭,客人来了,孩子们有的接待,有的做菜,有的洗碗,他们极好的教养得到了周围人的一致称赞。
那么,这些孩子的良好个性又是怎么培养起来的呢?
父母道出了秘密:从小培养。
一次,八个月的孩子眼看要爬进厨房了,父亲制止他,但他仍往里爬,这时,父亲在他小屁股上拍了一下,孩子哭着退了回去。第二天,这个孩子又往厨房里爬时,父亲竖起指头摇了摇,孩子马上就退回去了,从此,他再也不爬进厨房了。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坐不住就是多动症,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
首先孩子坐不住有别于多动症,不属于病态,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坐在座位上动个不停;容易兴奋和冲动,打扰他人;做事有头无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随环境分散;行动不经思考,不顾后果;经常尖叫、争吵、爱捉弄人等。
1、不良卫生习惯。孩子到了四五岁,最喜欢乱坐,家长还让他穿开裆裤,引起了下体的一些疾病导致孩子坐下来以后老觉得痒痒,因此动个不停。
2、环境影响。孩子活动的环境噪音很大,或有其他干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难以静心。
3、紧张刺激。过多的刺激和情感上的不满会导致孩子多动。例如,有的孩子长时间地玩游戏机,导致精神过度紧张,不能平静;有些家长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正常活动,动不动就对孩子打骂体罚,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导致孩子在家坐不住而到处乱跑。
4、有些活动,量太大,时间太长,或孩子对活动本身不感兴趣,因此坐不住。
孩子坐不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纠正: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要帮孩子勤洗勤换衣裤,尽早给孩子穿上闭裆裤。
(2)创设安静的环境。如供学习用的房间应少放杂物,多放些玩具、图书、文具;适时关好门窗,以免周围噪音刺激。
(3)不让孩子长时间地玩游戏机,看电视时让孩子保持一定距离并严格控制时间。
(4)强化正确行为,坚持正面引导。坐不住的孩子有时若能安心游戏和作业,能与同伴合作完成某件事时,应及时给予表扬或物质奖励;如果乱跑、大喊、恶作剧时则应给予批评或取消某种权利。
(5)开展活动,培养孩子兴趣。利用孩子爱玩的特点,让他多参加一些有趣而又需要耐心和毅力的活动,如搭积木、玩橡皮泥、拼图游戏等,提高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延长他们活动的时间,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