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金融投资交易的理念性文章。
此文是开篇,总述性的交待项目来历、我们的投资理念、产品定位和方法论。后续以专题形式的具体分析案例,向大家呈现我们的工作。
正如标题“星星之火 尚未燎原”所暗示的,我们认为,金融投资领域一些正确的,但仍未被普遍接受的思想和实践,将要发生,而且必然发生。耐心读下去,并持续关注我们,你将得到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和应用价值。
01 我们做什么
了解我们从哪里来,便于理解我们要往哪里去。我们是一个互联网技术团队,乘着双创的东风,从互联网一线大厂出来,与人合伙在跨境电商行业,创立了一个“互联网+”企业,意图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实施颠覆式创新。经营3年,完成4轮融资,其中不乏知名VC机构,时运不可谓不佳。结果,不但没实现颠覆,技术倒是在公司业务中,渐渐无足轻重,我们越做越没有成长,就选择退出了。
而后激进的投身于区块链风口,意图在无底线套路横行的大环境中,做一个正经生意。彼时该行业已经身处监管风暴,泥沙俱下,结果可以预料,我们甚至还未获取到数目可观的用户,就从创业氛围浓厚的深圳,铩羽而归了。
以上经历是宝贵的,带给我们非常多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了世界、认清了自我。这里不谈太多,主要的成长有两方面:
客观上,我们认识到,创造不等于创新,大家的努力,不一定符合行业发展方向,产生社会价值,作为创业者,没前途就等于浪费时间。
主观上,虽然经受了一些打击和诱惑,我们仍然选择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守本心,挣正钱。始终相信,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始终相信,好的商业价值应该是,而且一定是,以向客户提供物有所值的产品或服务为基础。割韭菜的事儿,不认可,不屑做,更不会做。
回京之后,机缘巧合,接触到金融投资,起初是凭我们所长,为一家资管公司的宏观对冲基金,外包性质的开发量化投资系统。
操盘的基金经理,是我从小玩到大的老友,金融投资的知识体系和实操经验,都属一流。朋友所擅长的宏观策略,其分析视角居高临下,从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对各大类资产和微观资产的影响入手,逐层递进,让我们知道了金融投资与国民经济竟有如此广泛的联系。
不断的交流使我们认识到,自己过去的视野过分集中于微观,而对宏观周期缺乏清醒的认识,很多创业努力变成徒劳,早就蕴藏着必然。就这样边做边学了一年,我们觉得各方面条件相对成熟,决定走出自己狭小的区域。在博大精深、溪流入海的金融行业,做一些更有价值,更有影响力的事情,为每一个认真对待投资交易的客户,提供一个实用性工具箱。
02 投资的误区
如果说实体经济是生物体的肌肉和器官,金融体系就是神经和血液循环,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投资交易也是古老的行业,爱看书的朋友可以从《伟大的博弈》感受一下,华尔街的发展历程就是美国历史的缩影。
金钱最能反映人性善恶,导致金融乱象随处可见。股评大师们,自信满满的宣扬“某某大法抄底逃顶不再难”、“带你一起钱生钱”。炒作话题的流量媒体,用“两个首席互怼,我们到底该信谁?”的套路带节奏。相比之下,那些宣传“投资即修行”、“盈亏天注定”的心法派,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至少没有说谎坑人,已经非常有良心了。
当见识过专业机构的玩法,结合自己的交易经验,非常肯定的讲,大部分人,都没有摸到投资交易的门,都是在门外打转转。
另一方面,投资能力,所谓的财商,是很有用的,尤其在主权信用货币普遍超发的现代社会,可能是我们一生中最受益的技能之一。包括货币在内,我们所拥有的资产价值,时刻受到金融市场风云变幻的影响,真可谓树欲静而风不止。相比之下,量子计算机的发展状况,短期内对我们的生活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更让人无法忽视的是,长期下来,资产价值的涨跌幅非常可观。过去20年,房地产是公认的资产升值大明星,但绝不是唯一亮点,我在大厂时的上级,就坚定的持有美股科技巨头股票,从而实现了某种小自由。这里不想讨论成功人士们,到底是聪慧过人,或者只是幸存者偏差,只是想说,投资是每一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
投资能力也不止局限于金融市场,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做出选择,某些选择不可谓不重要。由于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经济数据,曾经帮一个导演朋友,根据院线票房数据,确定了合适的上映档期。另一次,根据城市人口流动和经济增长数据,帮一个亲戚填报了孩子的高考自愿。
我们说,做选择就是做投资,区别只是,有依据的、主动的做,还是盲目的、被动的做。局面很清晰了,既然躲不掉,实际又重要,没有理由不主动学习,实践中成长!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做投入,在金融投资上一试身手是值得的,盈亏之外,也能更好的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思想变得成熟。投资和创业,也有很多本质方面的通性,只要不是抱着赌博心态,前者所付出的成本一般远小于后者。有离职创业想法的朋友们,可以感受一下金融市场的提前教育哈!我不是说笑话,我是很认真的!
有谁不喜欢在金融市场赚钱吗?我想是没有的。纯粹的被动收入,甚至夜晚睡觉也在赚钱,选择大于努力的最直接证明。有人会跳出来骂,投资交易是不劳而获的懒惰!是食利阶层的贪婪!没有社会价值!这就类似大家每天行走坐卧都是肌肉做功,他们竟说神经和血液没有功劳,看问题只看表面的人是没救的。
实际上,存在两种金融,一种是有效服务实体经济,高效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是好金融;另一种是服务自己,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是坏金融。我们要提防的是坏金融,金融去杠杆的目标也是降低坏金融杠杆,好金融杠杆非但不要“去”,还要鼓励“加”。
近来P2P金融大退潮,无数客户和从业者遭殃,问题不在于这种促进直接融资的初衷不对,而是投资人无法管控资金流向,也无法完全了解到投资标的的真实风险,很容易造成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甚至被平台玩成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引入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必然受到金融监管的重锤。如果金融科技要想获得健康持久的大发展,必须要建立相关意识和制度,使资金流向优质经济实体。
朋友们,事事擦亮双眼,分清好金融和坏金融。只有选择正途,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啊!
接下来,我将讨论,专业机构如何看待金融市场和投资交易,什么才是正确的认知,认知永远是最难以逾越的门槛。然后会明确我们的立场,我们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因为我们的态度规定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只有了解我们的立场,你才能准确判断,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对你有价值。更重要的是,怎样应用它们,解决你遇到的具体问题。
03 我们怎么做
学习理论,有助于认识金融市场的本质。学术界关于金融市场的理论很多,有大名鼎鼎的“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之常常唱反调的“行为经济学”的同门师弟“行为金融学”。把不确定性放在更核心位置的,索罗斯的“反身性”和MIT罗闻全教授的“适应性市场”。还有用深奥的分形与混沌理论刻画金融市场的努力,等等,好不热闹。
这些眼花缭乱的理论派别,哪个才是真理?
首先,任何理论都有其严格的前提假设和适应场景,抛开条件和前提,绝对化的争论孰是孰非,都是不必要的。比如说,金融市场长期一定是有效的,会向基本面因素所决定的均衡水平回归,树不能长到天上去。短期的不均衡才是常态,受各方面非理性因素影响,价格偏离内在价值的幅度可以相当大、时间可以相当久。这两个论断有根本冲突吗?完全没有的。
其次,学术界也给出了暗示性的回应,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颁给了“有效市场假说”之父尤金·法马和“行为金融学”之父罗伯特·席勒,多么不偏不倚、兼容并蓄的态度!
仔细思考,答案是明显的。与经济学相同,金融学也是披着数学外套的社会科学。其严谨刻板的外表,甚至比经济学更有迷惑性,容易让我们以为金融系统是运行在一整套数学公式之上。不是吗?即使是最基本的金融活动,借贷,也要双方明确金额、时长和利息等数字才好成交,真可谓非量化,无金融。另一方面,金融又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与一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息息相关。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规定了其本质的复杂性。
对待复杂事物,我们的脑子也要复杂一点,一切静态的、片面的、孤立的看待金融市场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金融市场虽然复杂,基本的游戏规则却非常简单,用资金投票,进场,持仓,出场,就是一次完整的交易,开户环节反倒是最麻烦的。但是,要实现稳定的盈利绝不容易,非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世界上,没有100%的每一笔交易都盈利的方法(准确的说,是无风险收益率之上的超额收益),大师也不例外。交易结果的优劣都是概率性的,不必追求每一个微观动作的绝对正确,我们的目标是全局最优,这是最基本的认识。
如果前文所述的各种浊流乱象,大多数人都能成功免疫的话,以下几个关于投资交易的错误认识,则连专业人士也常常不能幸免:
第一,技术分析的有效性被严重夸大了,尤其在我国,是广泛存在的误区。只需要调查一下社区论坛中的热门话题,或者某头部券商APP中,上百种花样翻新、“可能有用”的技术指标,便可知我没有胡说。
技术分析从古老的道氏理论发展而来,随着IT技术的普及,让每一个交易动作好像都有了逻辑支持。应该承认,在特定历史时期,技术分析是有先进性的,是当时的“科学方法”。这就类似农耕时代,掌握“燕子低飞要下雨”的经验,会有一定优势。但有了科学化预测天气的技术,再靠这一招,就非常落后了。
更可惜的,技术派的目光不愿从盘面移开,抬头看看真实世界,让自己染上了浓浓的玄学色彩,用无法证伪的道理来麻醉自己。例如,“价格包含一切市场信息”,“只要管用就行,为什么有用不重要”。“只要管用就行”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态度,他们的科学思维不过关。
他们不知道,人类的认知活动,总是从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从现象中发现相关,从相关中挖掘因果。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用严谨的因果逻辑,完全重构复杂的现实世界,但至少不断逼近最优解,也让我们的内心更有安全感。他们是新时代的“看鸟识天气”的愚昧农夫,无法进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20多年的老股民,仍然固守着追涨杀跌的低水平操作,重复上演着反复打脸的悲剧。
第二,人们经常忽视历史的价值,而过分依赖近期的信息和经验。例如,解释价格走势时,涨了是利好兑现,跌了是利好出尽,正反都是理。很多时候,争论充满敌意且内容贫乏,部分原因也是双方对历史不够重视。
在评价基金收益时,如果考察的时间不够久,则无法得出任何有效的结论。你绝对不应该,因为某人在赌场赢了一局,赚了大钱,就把你的筹码交给他全权打理。你必须知道收益的原因,并且判断这些因素未来能否持续。
历史重复自己有线性的方式,也有非线性的方式,有符合逻辑的精准变化规律,也有逻辑不清的意外变化,甚至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历史困惑。不管怎么说,历史经验仍然是我们知识的主要来源,从历史中得到的不完全的经验和教训,具有无法估量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此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第三,很多人把金融交易看成是,玩德州扑克一样的零和博弈,认为一个人能赚钱,是因为别人亏了同样多的钱。这不能算错误的观点,这是狭隘的观点。
交易与玩牌、打战,确实有很多共性,都要与对手做博弈,都有明确的胜负结果。但金融的基础是经济,经济活动可以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相应的,金融市场的总流通资本也可以一直增长。观察中美股市综合指数的长期走势,排除波动和通胀等因素,是基本反映两国经济实际增长率的。
让我以股市赚钱的三层逻辑为例,说的更清楚些。利率是货币的价格,货币价格变化直接影响股票资产的定价,此为第一层——赚央行降息的钱。股票价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企业生产率可以不断提升,理论上没有上限,此为第二层——赚企业盈利的钱。股票价格有波动,交易者都想低买高卖,且有不同的风险偏好,此为第三层——赚交易对手的钱。零和思维主要在第三层,所以高频交易的盈利是“抢别人的”。我们提倡低频交易的原因,除了节省交易费用,资金利率和企业生产率这种中长期因素,才是主要的收益来源。
有人会说,大宗商品不像企业,无法产生未来现金流,所以期货市场更像零和博弈。实际上,现货商需要期货市场,来转移价格波动的风险,所以他们愿意出钱,来养活这个金融工具,所以也不是那么“零和”,此处不展开了。总之,生活不是赌博呀,朋友们,我们也不是赌徒!不要那么狭隘!
第四,个人投资者与投资机构相比有何优势。诚然,机构在资金规模、投研实力等方面,非一般个人所及。同时,绝大多数人的资产水平,也无法参与到真正优秀的私募基金。这样的话,是不是说个人就完全无法与机构同台竞技,毫无胜算?不是的,机构不是万能的,机构有很大的局限,而个人在这些方面,反而有很大的优势。
机构的资金规模,是它自身最大的局限,太大的规模就必然无法保持高收益。拥有梦幻实力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倒在规模过大,危机面前无法抽身。量化之王,西蒙斯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最终选择自营,关闭对外募资通道,主动控制资金规模,绝对是长期保持高收益的明智之举。
机构在风险偏好方面的保守主义,是另外一个局限。机构往往因为期限错配问题,在市场常见的中短期波动中,无法坚持持仓。大家都愿意学习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但很少有机构的负债端久期,和巴老的公司一样长,其实并没有模仿股神的基础条件。所以,机构往往要不断优化,构建广泛的投资组合,让风险收益比更平稳,但实际上,广泛的投资组合不是必需,专注于极少数资产也是可以盈利可观的。
由于同样的保守主义倾向,大机构只被允许持有高评级资产,也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投资范围。很有讽刺意味的是,引发全球金融动荡的次贷危机,如果不是之前的克林顿政府财政搞的太好,导致政府债券大幅减少,为了迎合机构的需求,房地产抵押次级债券被评级机构错误的赋予了高等级,危机不会如此严重。
相比之下,个人可以容忍较大的回撤幅度和较长的回撤时间,来换取更高的收益。只要个人投资者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被别人带乱节奏,不但能在市场中存活,还能活的非常潇洒。这个道理就像自然生态系统中,并不会因为老虎的存在,虫儿的生存遭到威胁,反倒是环境剧变时,虫儿有更强的生存几率。
我也认可,随着金融市场理性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中国的金融市场,也会向美国那样以机构为主的方式发展。但由于两国历史路径等方面固有的差别,中国的个人投资者,在相当长的时期,即使一般的获利可以靠别人,可观的获利始终要靠自己。
总结一下,在使用工具时方法不当,在分析信息时目光短浅,时而以邻为壑逞凶斗狠,时而面对强者自卑懦弱,这就是门外汉交易者的典型画像。他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以往赚钱的结果中,在多大程度上,只是运气不错的偶然,而赔钱的结果中,又有多少必然。
04 正确的用法
种种认知偏差和行为错误,根本上说,都是不够理性客观的结果。于是,心法派跳出来,让我们追求一种完全的客观、绝对的理性,说一些“不要预测市场,要跟随市场”之类的难以理解的话。具体怎样跟随,还要指望技术分析来帮忙,所以心法派和技术派常常处CP,丝毫也不奇怪。那么,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修炼方法,是否可行呢?希望是渺茫的,只有极少数人有足够的悟性和耐力,或者更准确的说,天分和运气,最终达到那种“无我”的境界。这不是我们的观点,这是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的观点。
我们不同意“存天理,灭人欲”,我们赞成“人欲即天理”,交易结果的优劣,不可能独立于参与者的个性而存在。各种交易风格,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是否成系统,是否发挥稳定。
事实是不容辩驳的,不同的交易风格显然都能获得成功。有人追求高胜率,接受低赔率;有人追求高赔率,接受低胜率,综合期望都是正。有人擅长中高频,不喜欢大的回撤;有人擅长做低频,完全不在乎短期波动。有人觉得定性分析更重要,强调方向的正确性;有人觉得定量分析更重要,安全边际才是真。有人侧重基本面因素,有人侧重技术面因素。即使是水火不容的投资派和投机派,原本的界线也很模糊,股民不是经常很喜感的说自己“投机被套变投资”嘛。
巴菲特和索罗斯,他们两人同龄,都是大师。巴菲特谈笑风生,擅长发现长长的坡道,顺势而为。索罗斯沉默寡言,擅长捕捉事物发展的转折点,逆势做空。性格并没有决定命运,只是决定了迎战命运的方式。投资的江湖,必有一个门派,适合投奔。
人性的复杂多变,丝毫不亚于市场的复杂性。如果仅依靠主观随意性做交易,遇到不期而至的压力时,人性的不确定性会被无限放大,在以物喜、以己悲的极端情绪之间摇摆,很容易投入心法派的怀抱,甚至对交易永远丧失兴趣。
我们需要一个科学化投资管理方法,在一致性原则下,迭代交易行为,帮我们形成系统性的,稳定发挥的,适合自身个性的交易风格。纵然有时运气使然,理性思考未必战胜感性思维,但纯凭主观意识盲目下注,长期回报一定不好。
做交易就像开车,开车的人是你,你需要的是一个辅助驾驶的仪表系统,而不是让任何人告诉你怎样转动方向盘。另一方面,独立于车子而孤立存在的仪表盘,也没有什么用。在投资交易领域,决策主体的人和辅助性的工具是一体的。我们不知道,本源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只知道,事物要想成长和发展,就必须让鸡长大生出蛋,让蛋孵化生出鸡。
这个过程,就像电影《阿凡达》的男主,纵然作为职业军人,意志品质过硬,但在夜晚落单之后,面对陌生的潘多拉星球,还是惊慌失措难以招架。后来经过女神的特训,逐渐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也正如题图所示,肖申克监狱中的安迪,纵然从没有放弃过希望,也需要一把小锤子,才能实现自我救赎。朋友们,建议经常看有思想内涵的好电影啊!
我们向大家提供的产品,就是这样一个科学化投资管理工具。考虑到许多人并不是要努力学习,而是要轻松速成,不是想要财富自由,而是想要一夜暴富,我们帮不了他们,大家各行其道便是了,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特明确几点我们的立场。
第一,重视逻辑可解释性,反对唯技术论。这里的“技术”,是指IT技术,与技术分析的“技术”不是一回事。我们认为,技术是用来建立、验证和修正策略构想的高效方式,不是一举击溃市场先生的圣杯。
强调量化能消除人性不确定性是过犹不及,我们不看好程序化自动交易。程序化交易只是技术分析派的IT支部,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算法“看盘”比人更高明,绝大多数程序化交易,不过是把“手动亏钱”变成了“自动亏钱”。有一点例外,因为程序执行相比人工下单,有速度上的绝对优势,在高频交易领域有它的专属领地,不过由于高频市场容量小、软硬件军备竞赛激烈、监管日渐趋严等原因,并不适合大多数人参与。
很多号称稳赚超额收益的交易策略,都是数据挖掘的产物,实际效果为零。可靠研究表明,学术界近年来针对美股挖掘出的400多个异象因子,在样本外明显失效的占比高达98%。很多数据挖掘的努力,连交叉验证都不算,只不过是同义反复。
一个经科学回测过的策略,必须能够捕捉市场的某种特点,并且这个特点要有明确的业务支持,有金融学或经济学先验知识的合理解释。不论量化理念是重模型、轻数据的Q宗,还是重数据、轻模型的P宗,只有坚持逻辑可解释原则,在实践中才不容易跑偏。
从逻辑可解释性原则出发,我们赞成简单策略工具的广泛应用,对晦涩难懂的复杂算法持谨慎态度。简单的东西往往容易理解,具有长期的生命力,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逻辑正交性质的元策略,例如均线趋势、价差套利、对冲策略、资产组合等,就足以组合出很多实际可用的交易策略。
不要觉得黄奇帆说“把金融搞得很复杂的都是骗子”太绝对,确实没有什么产业,比金融业更欢迎过度复杂化的倾向,因为如此一来,金融服务收取高费用就容易多了。很多机器学习算法应用,提升预测准确性的唯一方法,也只是调参调参再调参,炼得一手好丹!他们没有办法,从金融投资角度,解释对特征向量做非线性变换的理由,因此这样的策略,就不折不扣的成为了黑箱。我们认为大多数智能投顾产品,市场反应不好的原因,要么是把自己搞的太复杂,要么只是做成了APP版“荐股师”。
总有高手可以突破常规,一个喜好研究混沌的朋友,依据吸引子理论和朴素贝叶斯算法,判断市场走势,有很不错的准确率。当然,策略细节他是不会告诉我的,我也选择相信他,因为技术人员一般不会骗人,我希望他的成功能长久保持下去。
第二,赞成基于历史回测的分析和预测,反对根据孤立信息的分析和预测。我们重视历史对比分析,体现在两项工作上,一是相对客观的,对历史数据的策略回测,二是基于前者的输出,做相对主观的,历史解释和市场分析。
第一项工作,体现在我们产品的主要功能,就是从尽可能长时间的、与目标资产有关联的序列数据中,利用通用的或定制化的策略工具,回测得到历史收益率情况和市场多空状态信号,为交易决策提供参考。只要选定数据,确定策略逻辑,信息输出就确定了。
第二项工作,在后续的专题中我们会常常结合历史来分析市场状态。因为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可能有对比强烈的解读,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很少有观点一致的时候。所以我们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你要抱着批判性的态度来看。我们当然欢迎任何质疑和争论,但更希望是针对相对客观的那部分,比如数据选取不当或者关于策略逻辑的建议,这样更有普遍的价值。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不敢做知识付费,我们更想做产品和服务付费,如果觉得我们的内容对你真有帮助,谢谢您的打赏!
只要足够重视历史,对未来做预测就不算盲目。某种角度上说,我们只是在做历史评估,以及通过投资行为让金融市场充分合理反映,正如米开朗基罗的名言:“大卫原本就在石头里,我只是把非大卫的部分凿掉”。大师们全部都是风轻云淡的创造着奇迹,真气人啊!
第三,赞成基本面、技术面的兼容并蓄,反对片面的分析方法。技术和量化找到了重复性的价格模式、动能规律,基本面发现了价格背后的推动力,他们都从一个角度阐释和应用了市场的部分规律。基本面常用于趋势研判,市场面常用于择时,各有优势和特色,从务实角度出发,我们为什么要排斥某一种呢?
由于技术分析已经过度发展,我们相对更重视基本面分析。金融市场常常无风三尺浪,所有的金融泡沫,都是因为偏离基本面太远,重视基本面,也是为金融资产下一个相对稳定的,反映经济发展的锚。当前的基本面量化分析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人以为多因子选股,就是基本面量化投资了,远远不止这一点,金融终端中的数百万个经济指标,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第四,赞成普遍关联的分析方法,反对机械性的因果论断。卖方首席们的分析报告,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料,包含很多经济方面的系统化知识,对时事热点的跟踪也很及时。在此推荐几个优秀的首席公众号,大家可以搜索关注:姜超宏观债券研究,泽平宏观,李迅雷金融与投资。如果把劳模姜超的几百篇文章都读懂,对于一般交易者,宏观经济的知识背景肯定是绰绰有余了。
但是,如果你按照这些报告的判断下注,赔钱了不要骂首席们,问题在于你没有正确使用它们,客观看待因果论调。实际上,分析报告的价值是,提醒交易员可能忽视了的重要因素,所以他们必须把因果逻辑写的很严明,好像经济系统是一部机械运行的钟表,才能体现出那种重要关系。限于篇幅,他们也无法列出全部影响因素。另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永远有距离,很多卖方分析师转型买方交易员都不成功,甚至对自己原本正确的分析方法产生怀疑,搞得压力山大,又做回卖方去。
普遍联系很关键、很吃力,在涉及复杂决策时,我们不能预先排除任何因素,只有考虑足够多的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的做判断。某些因素数据化程度不好,例如政策导向和内幕信息,也可以利用关联数据做间接分析。
获取事物的更多信息总是有价值的,但受限于分析成本和信息有效性,经验上以最终考虑3~7种重要因素为最佳。我们应勇敢的拿起奥卡姆剃刀,把复杂事情简单化,不断摆脱那些干扰因素,简化自己的投资策略。这里要注意!不要直接学大师们的“大道至简”,要知道,简单是长期努力工作的结果,而不是起点,没有捷径,大师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我们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策略逻辑从实际出发,在历史中检验,运用可利用的有效工具,做普遍联系的多因素分析。如果没有什么明确的证据,证明它们是错误的,我们就不准备随意更改。
05 我们的愿景
即使是一把万能的瑞士军刀,也要根据场景来选择具体工具,才能有效解决问题。限于篇幅,这里无法详细讨论具体金融资产和市场特性(这正是后续专题分析的任务),只一般性的说明,怎样正确的使用我们的量化投资工具。
第一,让每一个动作都有逻辑依据。真实的交易过程,在基本的买卖之外,根据实际需要衍生出了丰富的交易动作,例如止盈止损,仓位管理,对冲头寸,分散投资,杠杆运用,风险控制等。所有的动作,都要在量化系统中,找到一般性的逻辑依据。
举例来说,是否对持仓头寸做止盈止损,要根据市场信号的转变或矛盾因素的发展来决定,而不是根据盘面的浮盈浮亏。盘面的盈亏只是沉默成本,是怎样都不能改变的既成事实,如果我们基于系统分析,没有发现市场趋势发生转变的证据,为什么要对市场短期波动做应激反应呢?而且实证表明,在策略回测中增加止盈止损操作,不会提升策略的年化收益率,多数时候只是优化了风险收益比,但因此而多付出的交易费用也是不能忽视的。
我们说,量化系统为我们提供一般性的依据,不是说,你可以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主观自由发挥。例如,在期现套利策略中,系统实现基于一个一般性的假设:期货合约到期会完全回归到现货价。但实际交易中,由于每次交割的仓单条件不同,最终的基差往往不为0,你要根据当时的市场信息确定基差回归中枢值,并据此决定何时进出场。这显然不是主观随意发挥,只不过这是个性化逻辑,不便于在系统中固化下来而已。
无论如何,主观随意性交易是一定要杜绝的。并且,适合实际场景的、特殊性的逻辑约束,要符合量化系统已经固定下来的、一般性的逻辑约束所允许的范围。天下的小道理都是服从于大道理的,不要本末倒置。
第二,发展的眼光看信息。系统中的所有实证结果,都只不过是对历史做评估,而非对未来的预测,记住这一点至关重要。请相信,如果我们知道市场的某种未来100%会发生,哪怕只有一次,我也不会轻易告诉你。虽然我们非常肯定,基于历史评估比根据孤立消息做预测,准确率会高很多,我们还是建议,对待系统输出的信号,你要保持警惕。而且,即便看对市场,择时和仓位控制也很重要,任何方法都不能精准预知未来,大家可以感受下电影《大空头》中,提前做空MBS的高手们,所承受的非同一般的压力。
尊重系统,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系统信息,你将收获更多。当策略回撤超预期,不是立即着手优化策略,更不是认为策略已经失效而弃之不用。如果一个优秀的策略,设计时来自科学理论和经验证据的完美结合,让其“下课”时,就应该和最初评价该策略是否有效、是否上线一样科学、耐心和细致。也许我们更应该分析市场,是不是发生了某种质变,比如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带来货币传导机制的转变,使某种因素由原来的驱动变成了阻碍,如果是这样,与系统信号反向操作就是最合适的应对。
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会让我们不再固执。当面对无可辩驳的证据时,如果能迅速改变立场,就是一个理智诚实的人,就具备了成为高手的潜质。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战术灵活性也产生了。优秀投机者就像猎豹捕食一样,先让自己的主观判断大体上符合市场的客观情况,然后隐藏起来专注的等待,时刻保持一种饥饿感,当他笃定地认为,一个相对确定的利好信息出现时,立刻把自己全情地投入进去。
第三,辩证分析矛盾信号。普遍联系的多因素分析方法,常常会遇到有冲突的矛盾信号。这再正常不过,本质上,恰恰是这些矛盾形成了不同观点,进而形成了市场必需的多空力量。重点在于我们怎样分析它们,怎样做取舍,反倒是有利条件完全具备的机会,非常罕见。
如何认识矛盾,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推荐读读《矛盾论》。经济系统中矛盾的发展与转变,恰恰蕴藏着巨大的收益。收益与风险,同源而不同比,真正学会控制风险,在交易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风险,很多人认识不足,有两种类型的风险,一种属于已知的不确定性,可以量化评估,通过预留足够的安全边际来规避。例如,钢材期货价格,过去较长时期,与房地产投资领先指标的走势强相关,后市随着房住不炒政策深化,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占比相对提升,钢材价格的结构性驱动因素可能发生变化,如果继续按照之前的逻辑做交易,就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另一种属于未知的不确定性,所谓系统性风险,没有理想的风险度量模型,只能从更宏观的视角来感知,在风险临近的时候做好准备。2015年股灾前夕,某知名机构有如神助般的逐步减仓,得以全身而退,也许就是考虑到场外配资杠杆率和节节攀升的大盘指数,与经济基本面因素的若干矛盾的扩大,决定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第四,从错误中成长。定期将你的交易记录,与量化系统做对比复盘,能快速证伪一些错误认识,进而确定是优化系统,还是修正自己的想法。归根结底,金融交易就是一个比谁少犯错误的游戏,因为造成亏损的原因其实就那么几个,大家只不过都是反复在犯而已。
快速的成长永远是最重要的,不成长,即使在顶尖企业任职也会被淘汰,美国几大投行近年来普遍用程序员替代交易员,不是最好的证明么?不是基金经理被淘汰,是低价值重复劳动的基金经理被淘汰。还有一个建议,多利用券商产品提供的模拟交易功能,来调优你的量化系统,和你自己的“操作系统”,毕竟拿真金白银去试错,压力还是有点大。
第五,不断完善、丰富你的工具箱。市场永远在变化,策略的表现也有大小年之分。为此,一个科学的量化体系应该做到定期的检查策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最理想的情况是策略不管在什么样的市场行情中,都能够取得比较稳定的收益,这绝不容易,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思考,调整策略以顺应市场的变化。
另一方面,所谓高手,只有一种剑法和一个套路,是不能行走江湖的,还必须应时而动,兼容并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建议你同时跟踪几个大类资产的走势和策略,不管经济形势怎样,总有一款适合配置。这块的理论依据是美林时钟,不过别管那些说时钟被玩成电风扇的声音,经济学从来都是政治经济学,而且不管在哪国,经济周期也从来不像四季更迭那样简单。
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你能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终的受益人,当然是你。
06
—
最后,让我结合当下时局,跟大家聊聊,为什么我们相信自己的投资理念和产品方法论,是先进的,是必然会星火燎原的。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日益升高,这不是贩卖焦虑,大家都是聪明人,你费力卖,人家未必买。正如我们提倡实事求是和直面人性,优秀的交易员必须正视这个令人焦虑的事实。
从全球范围看,新的技术革命尚未明朗,逆全球化趋势却日渐清晰,次贷危机的影响还未远去,主要国家已开始预防美债危机。负利率将会把世界经济带向何方?中美贸易战会如何发展?当西方准备利用现代货币理论的财政赤字无害论,推动重启QE的时候,中国反倒自我约束,让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速挂钩,这意味着什么?中国经济也在破解封印,前不久的一篇文章(管清友:2019下半年,中国经济的5个重大变化)梳理了近几年的金融大事记,那么金融出清和进一步开放对资产价格有何影响?
这些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交易者必须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要不要配置黄金?要不要做空美股做多A股?债基能保值么?房地产相关资产还值不值得买?再多问一个问题,就能让我们哭出声来,我们的行动依据靠谱么?
如果只见“危”,不见“机”,就连大学马哲课上睡的觉,也一起还给老师了。中国金融业与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一道,正在寻求高质量发展。这个变化是积极的,过去的中国金融业,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大而不强。营业利润占到500强的半壁江山,通道业务过度发展,但是利率市场化传导机制,还不畅通,底层资产分析和配置的核心能力,还非常薄弱。好比一个人的心脏泵血能力不强,还有栓塞,血管倒是长得很粗壮,他肯定跑不快。
金融业是否容易发生实质性变化呢?不是的。一方面因为金融内生的高风险属性,如果说其他行业的创新不好,顶多造成很大浪费,金融创新不好,可能整个经济系统就错乱了。次贷危机的警示还历历在目,很多时候,我们应给予金融监管的保守主义,多一些理解;另一方面因为金融业旧有模式的沉疴,说白了就是,赚钱太容易,例如,打破刚兑之前,基本上是买到即赚到,从业者怎愿花心思,提升自己的分析鉴别能力?前几天国庆大阅兵,金融圈还在唏嘘,方阵中有快递小哥,都没有金融业代表。我说大家应该淡定,容易走的路,走尽了,难走,但正确的路,就出来了。
互联网以高效改变传统行业而著称,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业,但是后者在实质性方面,始终没有什么有效提升,难道我们只是应该满足于线上支付、随时看行情或者在线购买理财吗?我绝不是要把你引到比特币那边去,作为曾经的从业者,我非常了解那边是什么样的风景,它真的不适合我们。
如果认真读了前文就知道,互联网技术能否对金融的本质,产生正向的改进,关键还是在于人,无论量化系统实施成本有多低,金融数据化程度有多好(当然他们都很重要),如果没有专业朋友领路,深入浅出,不厌其烦的解释,如果没有我们放下身段,虚心学习,绝对不可能找到可行的正确路径。
所以,“用科技让投资变靠谱”,是我们的愿景。因为金融业的保守和沉疴,互联网从业者的自大傲慢,以及对客户自身素质的高要求,这注定是场持久战。但形势的发展决定了,这场战争我们必然胜利,即使不是我们胜利,也是这种理念和方法的胜利,我们也比较高兴。
一方面,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提升,对科学投资方法的需求会不断提升,以往闭眼睛买就会上涨的资产,后面什么走势,谁也说不好了,不仔细研究不太行了。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交易者,尤其是个人交易者,素质会大大提升。受过高等教育的,理性的中产阶层规模不断扩大,大家有权利、有能力捍卫自己辛苦积攒的财富,拒绝把投资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别人。那些过气的操盘割韭菜大佬、骗子股评家,不久就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即使不喜欢做交易,我们也希望能用客观理性的方式,了解经济体系的运行,甚至是社会的发展方向。
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是因为会踢球的国人太少,即使突然冒出来一两个高手,也无法对抗别人的系统性优势。同样的道理,当每一个中产都能理性投资,我们面对金融开放的冲击才能无所畏惧,金融市场的大起大落也将更少,经济发展也能更平稳,我们才可以说:中国是一个金融强国!
我的断言是否正确,时间会给我答案,在这之前,我将小心维护这星星之火,然后耐心等待,它燎原的一刻。
问道难,行道更难。如有同路人,互相助力,则肩上轻省,脚步轻盈。
欢迎随时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