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需要读很多书,熟读个一百来篇名家散文就足够了。
名家散文选集,都是编者挑选作者最出色的散文汇编而成的,这些散文里基本将所有文体都包含了,《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选集》便是最好的例子。寓言,有《三戒》、《罴说》;游记,有《永州八记》、《游褒禅山记》;人物传记,有《方山子传》、《徐文长传》;墓志铭,有《柳子厚墓志铭》、《黄梦升墓志铭》;祭文,有《祭十二郎文》、《祭鳄鱼文》;史论,有《读孟尝君列传》、《封建论》、《过秦论》;翻案文,有《驳复仇议》、《纵囚论》、《信陵君救赵论》;赋,有《秋声赋》、《前赤壁赋》;还有各种书信、序文、数不胜数,洋洋洒洒,气象万千,充斥其中。当然,也可以读大作家的全集,那里也是众法兼备的。
而网上有些作者口称我一年读了多少多少本书的,但是真正让他写点文章出来,却脑子里一片空洞,要么不知如何下笔,要么写出来的文字不堪入目。一年如果能读12本书,其实也算蛮多了,更何况一年读了100本、200本的呢?但仍然写不出好文章,何也?
因为大多数作者只顾读,读完这本经典,马上开始下一本经典;读完这个作者,又马上去读下一个作者。如此每天都在读新内容,固然会觉得酣畅淋漓。一年下来,读书量的确会很高,但同时回顾、思考、梳理、揣摩这几步却无暇去做,这是要将文章作好的很关键的几步。当然,我这篇文章只是针对想练习好写作的文友而写的,如果对撰文并无要求,只是想抓紧时间阅读更多经典作品的文友,是大可不必费时看我下文的。
赫拉克利特说:“博学并不能训练头脑。”更何况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博学。胸无万卷之书,而又欲成金玉有声之文,其最好的方法便是反反复复阅读同一部经典作品。把它读透,烂熟于心,最终能为我所用。
一般,学习写作的文友,胸中都是有一定阅读量的,而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琢磨写好文章。
在你读过的所有作品中,挑你最喜欢的出来,先反复熟读几遍。(因为写散文的作者较多,所以以散文为例。)
当你只读一遍的时候,你当时可能以为自己读懂了。可是过两天,有人问你那篇文章的行文特点、观点等,你很有可能会陷入迷糊状态,而脑海中只记得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却对其他的一无所知。这还是容易读的白话文,假若换了文言文,只读一遍,恐怕连文章的大致内容也记不得,毫无收益。
所以反复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巩固,每一遍阅读,都会有进步。但你若是以为反反复复读同一篇文章就能写好文章,那你就错了。通过反复阅读所记住的文章内容和情节,只是信息而已,信息并不等于知识,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
你要做的,是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揣摩。比方说你读了一篇苏东坡的《贾谊论》,接下来几天又反反复复地读,接近可以背诵的地步了。那这个时候,你再反复地读,进步就不大了,而是要剖析这篇文章。
如从布局上说,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哪里提出?提出的观点是不是一反常论?再看论据,作者是凭贾谊的哪些表现得出论点的?哪些地方疏?哪些地方密?作者的论证手法是怎么样的,是正反结合、纵横交错,还是其他的呢,或者都有?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中心升华到何处?什么时候发感慨?什么时候发议论?
如从文风上说,作者的句式是怎么样的?都运用了哪些句式才形成了这种文风。
写文章,这些东西都是你应该去思考和揣摩的。当你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就像上战场有了枪和子弹,做文时也有底气。
如果给你一个历史人物,让你也写一篇《某某论》,你会怎样写?当然,像我们这种写作小白起初是完全可以仿照这些经典篇章的模式来撰文的,网上那些爆文不也都是一样的套路么?
写的时候,自然要用心写,要不然是见不到效果的。当你将这种文体的文章写了几篇之后,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文章到你手上,自然能落笔成文,言之有物。这个时候,你反复阅读所获得的东西便不再仅仅是信息,而是知识了,因为你能够将其运用自如了。
似这样读完一篇文章,再进行下一篇,时日既久,文章渐多,胸中于各种文体的写法自会渐渐明朗。比如一年下来,你将《唐宋八大家选集》读完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将选集里的一百多篇文章再梳理一遍,将各种文体分门别类归纳到一处,看同样是人物论、同样是游记、同样是寓言,总之各种同样的文体,八位大文豪是各自怎么行文的?能不能融会贯通或者移花接木?
这么做的好处,是为了让你胸中的文章体系更加完备。
有的人说:“文无定法,各个作者的行文都是不一样的。”
这句话其实是根据写作能力高超的大手笔说的。就像学习骑车,不可能让一个生手双手脱靶骑上几百米的,否则一定会寸步难进。必定要先依照规定学习,双手握靶、蹬上车、控制好龙头,慢慢骑动。等他车骑得不错之后,就能双手脱靶得骑上一段,否则一定会摔跤。同样主题的文章,每个大手笔的行文也是不一样的,这叫文无定法,当你把这些变化梳理通透,再通过练习写得流转自如,届时自然也能脱略形迹。这与骑车是一个道理,只不过骑车学得快,而文章学得慢而已。
孔子在齐闻《韶》,慕舜之德,三月不知肉味;又学鼓琴于师襄子,反复操琴,由习其曲而习其数,由习其数而得其志,又由得其志而最终得其人。苏东坡遇《阿房宫赋》,反复朗读至深夜而不忍释,袁宏道偶得徐渭诗数首,于夜中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以上大贤大圣之人,反复吟咏经典,不仅熟读于口,而又契之于心,此所以能成其大。
所以,多读书,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想透过读书来学习写作,还是要反复地多读同一部经典篇章才更能见效。而不是一味地前进,只求广读,却忘记自己的初衷。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古人讲的是有道理的。当然,在你真正拿出行动之前,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