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瑞美首发于简书,如果需要商业转载或使用,请事先与我联系,谢谢。)
前文提要:
第8话:函证程序是一种审计师向第三方对发生额、期末余额甚至协议内容寄送函件,获得回函进行求证的审计程序。证明效力往往强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内部证据。当积极函证无回函时,考虑二次发函或替代测试。
——对应课本知识点:认定(第一章 第三节),截止性测试(第九章 第四节)
一、认定和审计目标
本话开始前介绍一个新的审计基本概念——认定。
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将其用于考虑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潜在错报。
——《 2017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 审计 》《第一章 审计概述 第三节 审计目标》
虽然,我们前面也陆陆续续地谈到“认定”这个审计概念。但是并没有很确切地告诉大家,怎么理解“认定”这个概念。
第7话的时候,我们讲到审计风险有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风险。财务报表层次是广泛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错报风险。而认定层次风险呢,根据科目的不同,一个认定层次错报,可能会引起滚雪球一样的效应,引发其他科目的认定层次错报,最终形成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也有可能仅仅只是小范围的影响,并不会造成大范围影响。如果要类比的话,我觉得用受伤的部位在哪类似。首先伤口大小(错报大小)不一样,造成的身体影响肯定不一样。其次,要看伤口在哪。同样大小的伤口,伤在皮肤表面和伤到大动脉肯定不一样:伤在皮肤表面可能只是破相,但是如果伤到大动脉,很可能命都没了。
我们执行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可以说是围绕这些报表的认定,来指定每个科目的具体审计目标。证明这些认定是否恰当展开的。认定和审计目标从内容上,是高度重合。此处我就相对不严谨地将他们混为一谈了。
注册会计师了解认定后,就很容易确定每个项目的具体审计目标。并以此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
——《 2017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 审计 》《第一章 审计概述 第三节 审计目标》
在做实质性程序时,我们的底稿模板的程序表开头都可以看到一张认定表。不同科目重点关注的认定可能不太一样。但是如果要分类的话,可以先按资产负债表类科目的认定和利润表类科目的认定进行分开。
由于资产负债表类科目主要关注的部分是期末账户的余额。因此在教材中,对资产负债表类科目的认定描述为: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第一章 第三节 审计目标)资产负债表类科目的认定有4种: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计价和分摊。
注册会计师对期末账户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
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
3.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
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和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 2017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 审计 》《第一章 审计概述 第三节 审计目标》
如果要通俗地讲解这4 种与资产负债表类科目有关的认定,我觉得可以理解为:
1、存在:是指这项资产,负债或者权益,都是的的确确客观存在的,不是虚构的,不是无中生有的。
2、权利和义务:权利是指这项资产或权益,确确实实是你被审计单位的资产或你股东的权益,不是其他人的。义务也是类似的道理,这项负债,是被审计单位的负债,而不是其他人的负债。
3、完整性:是指已经把所有的资产、负债和权益都记入报表中了。这个认定可以说是与存在相呼应。存在更多是指无中生有,而完整性则是更多地指被审计单位把应当计入的资产、负债或权益没有记账。
4、计价和分摊:计价主要可以看做记录的金额是否恰当。如存货中,对采购成本记录得是否恰当?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原值入账是否合理,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提是否合理。分摊则可以理解为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分摊是否合理。
而利润表类科目主要关注的部分是发生额。因此在教材中,对利润表类科目的认定描述为: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
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期间的各类交易和事项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1.发生:记录的交易或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
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均已恰当记录。
4.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 2017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 审计 》《第一章 审计概述 第三节 审计目标》
利润表类科目其实大同小异,但是如果通俗说明的话,可以这样理解:
1、发生:可与资产负债表类的“发生”认定进行类比。如果发生错报,可以理解为多记录的一种形式。意思是这项交易是真实存在的,不是无中生有的。比如主营业务收入的“发生”认定,就是一项很重要的认定哦。
2、完整性:可与资产负债表类的“完整性”进行类比。意思是没有遗漏确实发生了的交易,都已经完整地记录和反映到报表中。
3、准确性::可与资产负债表类的“计价和分摊”进行类比,意思是没有记录是准确的,没有记录错误。
4、截止性:这是另外一种多记录或少记录交易额的形式。但是这个与“发生”认定做对比,截止性认定出现错报的原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记录的期间不正确引起交易额增加或减少。为此,对于利润表科目,我们需要执行截止性程序,以查验被审计单位是否将发生额计入不恰当的期间。
如果只是简单的按科目来分类的话,这样可以说是分完了。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我们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例如固定资产,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披露期初和期末的余额而已,还会具体的披露原值增加额和减少额,折旧增加额和减少额,固定资产减值的增加和减少等等。在披露的时候就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以资产负债表类科目认定进行衡量了。此外,还存在故意或非故意的附注披露错报。所以,教材中又引入了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
注册会计师对列报和披露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
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
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 2017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 审计 》《第一章 审计概述 第三节 审计目标》
列报和披露有关认定,可以说是资产负债表类(期末账户余额)和利润表(交易和事项)两类认定的汇总。并没有理解上的难点。因此,从认定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以上这些关于披露和列报认定往往仅在审计目标表中以“列报”的一栏显示。
二、实质性程序中的截止性测试
刚才在关于利润表类科目(交易和事项运用)的认定中提到,有种认定是“截止”。这种认定的错报原因,不同于发生,因为它的交易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截止性认定的错报,是把交易记到不恰当的期间去了。由于企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如IPO企业需要一个稳定增长的财务指标;而小型企业则想办法把自己利润做小,达到减税的目的,所以他们会试图采取各种办法来推迟和提早确认利润表各个项目,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方说,这笔销售,本应当在次年1月才进行确认收入。但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一些财务指标,把它做到了今年的12月,以达到虚增当年收入和利润的目的。又或者,一笔费用,本应当在今年12月才确认为费用,被审计单位为了今年利润多一些,明年利润少一些,就把这笔费用留到第二年才进行确认。
而截止性测试,就是为了检验被审计单位是否有这种将业务记录到恰当的期间所做的审计程序。执行方式主要是:
选取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实务中多数是10天,会根据企业不同有调整)与该科目有关的相关凭证,以及与这些凭证有关的合同、单据等,甚至进行实地考察,进行检验。检验是否计入正确的期间。在教材中,描写得最详细的截止测试部分,无疑是第九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这一章节。此处节选一段出来供大家理解参考。教材在这段节选后面有更详细的描述。建议自行翻阅。
对销售试试截止测试,其主要目的主要是在于确定被审计单位主营业务收入的会计记录归属期是否正确:应计入本期或下期的主营业务收入是否被推延至下期或提前至本期。
注册会计师对交易交易实施的截止测试可能包括一下程序:
(1)选取资产负债表前后若干天的发运凭证,与应收账款和收入明细账进行核对;同时,从应收账款和收入明细账选取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凭证,与发运凭证核对,以确定销售是否存在跨期现象。
(2)复核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的销售和发货水平,确定业务活动水平是否异常,并考虑是否有必要追加试试截止测试程序。
(3)复核资产负债表日后所有的销售退回记录,检查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况。
(4)结合对资产负债表日应收账款的函证程序,检查有无未取得对方认可的销售。
实施截止测试的前提是注册会计师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收入确认会计实务,并识别能够证明某笔销售复核收入确认条件的关键单据。
例如,货物出库时,与货物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可能尚未转移,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因此,仓储部门留存的发运凭证可能不是事先收入的充分证据,注册会计师需要检查有客户签署的那一联发运凭证。销售发票与收入相关,但是发票开具日期不一定与收入事先的日期一致。实务中由于增值税发票涉及企业的纳税和抵扣问题,开票日期滞后于收入可确认日期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通常不能将开票日期作为收入确认的日期。
——《 2017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 审计 》《第九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 第五节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程序》 实施销售截止测试的节选
实质性程序的主要框架在此讲解完毕,具体各科目,循环的讲解请参照审计教材的描述。
-------未完待续------
下集预告:第10话 其他项目底稿之对其他特殊项目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