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逛过超市了,今日天气好,恰逢小年,我和女儿来到超市买点年货。
走进超市大门,红火一片。排队等候扫码的人很多,一些年级稍大点的人,虽然不怎么会扫码操作手机,但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也认真地低头拨弄着手机,出示出绿色通行码,然后测温通过入口。
超市里一站式的购物方式,应有尽有的商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水平的人,谁不喜欢呢?即便不买东西,近距离地接触这些时尚的物品,欣赏这些高端产品,也是一种长见识的视觉大餐。
走进去,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让我满心惊喜。干果区,上好的松子、腰果、开心果、夏威夷果等高档品,虽然价格不菲,驻足待取的顾客络绎不绝;水果区,从特价的火龙果到高价车厘子,高、中、低档的各种水果,有吃过的,没吃过;见过的,没见过的,引人大开眼界,留恋选择,稍不注意,购物车与购物车就碰到一起了;卤味区,金灿灿的鸡爪、猪蹄、肘子等令人馋涎欲滴,看了又看;海鲜区,加工好的鱼、虾、蟹等让人大饱眼福,看着看着,还得给他人让着一点不然就堵住通道了;肉类区、蔬菜区、调料区、洗涤用品去、粮油区等货架上的商品,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鞋袜衣帽,鸡鸭鱼肉,描眉的,涂唇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随时都有工作人员带着耳麦高声叫卖:“**特价了!”“***买一送一”……实惠的价格,高端的物品,逛超市,绝对能增长见识。
心中不免感慨:好食品应有尽有,看你肚皮能盛多少;好用品面面俱到,看你家里能放多少。
小声对女儿说:“现在真是好日子,天天都在过大年!”
“你这话说的,好像小时候受过虐待似的。……”
一句话,勾起了我对年的记忆。
记忆里最初的年,是别人家大门上贴着的红红的对子。听人说是过年了,而我家没有。那年小弟病重,妈妈带他去很远的地方看病,父亲在外地工作没回家,我和大弟与奶奶,还有同样是孩子的姑姑一起过年,家里好生冷清。所以门上什么都没贴。脑海里更没有什么好吃的记忆,只有别人家门上红红的对子,让我有了过年的概念。
后来大一点了,家里条件相对好点了。过年初一,会穿上妈妈做的新衣服,带着两毛钱的压岁钱,随姑姑等大一些的年轻人到供销社商店,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其实只是跟在大孩子后面看看热闹,小小的我连柜台都够不到,哪能随便就花掉来之不易的“巨额之款”呢?那时的美食就是一毛钱能买到的8个什锦糖。
再后来,对父亲的形象有了清晰的记忆,我家的年味也越来越浓。父亲过节的时候,会买回好多别人家没有的东西,如木耳、石花菜、腐竹等好吃的干菜,最值得自豪的是,父亲会早早买回什么头肉,烧炙皮毛,架大锅煮烂,然后把肉用纱布包起来,压在石头下,几天后就成了肥而不腻的压花肉。做完这些活得两三个天,那几天是我家最神秘的几天。这样的年味持续了好多年,也让我对年有了满满的期待和自豪。
记忆里最清晰的就是大年三十的黄昏时候,一家人在一起炸油果。妈妈擀面,奶奶翻花型,父亲看油锅,捞油果。妈妈会让我把家里所有房间的地扫干净,桌子上上下下擦干净。两个弟弟是自由人,想干什么干什么。油果炸完了,我的卫生也打扫干净了,一家人再聚在一起发压岁钱、聊天、守夜。
再后来,我工作以后,家里条件更好了,过年时会做好多好吃的。卤肉、炸卷干子,炸丸子等,我从父亲那里也学到了好多做法。成家后,我也把这些好吃做给孩子吃,传承着年味、年俗。
如今过年,想做这些美食已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但超市里这各种好吃的油果、卤味、小吃等熟食,要什么有什么,刚好可以弥补这些遗憾。即便有什么新鲜的食材不会做,也会有《小红书》《抖音》等视频APP教你现学现做,招呼什么样的客人都绰绰有余,就看你心意如何了。
超市里提前洋溢着的红红火火的年味,让人心生感慨,充满幸福——想吃什么有什么,想穿什么有什么,想用什么有什么。好东西越来越多,好日子越过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