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自觉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中精耕细作、绵绵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奋力绘就改革为民新图景。
在问需于民中精耕细作,让改革方向与群众呼声“同频共振”。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党员干部要树立为民造福的政绩观,时刻关注群众的真切“呼声”,主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卷起裤子,多沾沾“泥土味”、聆听乡俗民音,及时将田间地头的朴素愿望和街头巷尾冒热气的“民生关切”拾掇起来,作为深化改革“指南针”和“突破口”。秉承“将心比心”的共情思维,正视重视群众“差异需求”,虚心接受群众批评指责,挖空心思剖析“群众不满意”的点在哪、成因是啥,找准改革供给侧与群众需求侧的契合点,让改革顺应人民期待、体现人民意愿。
在问计于民中精耕细作,让改革举措与群众智慧“同题共答”。党的力量源于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群众“智囊团”。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文件中看不全,办公室里想不到,只有深深扎根于生产生活之中,才能胸中有方、手里有招、脚下有力。党员干部要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改革发展潮流中,凝心聚力让全面深化改革底气十足、步履铿锵。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要将“发言权”交给群众,以“小学生”之姿向群众拜师学艺,在“同坐一条板凳”中聊聊“家长里短”、问问“柴米油盐”、商商“解题思路”,推动群众的“土办法”转化为推动改革蓝图落地的“金钥匙”。
在问效于民中精耕细作,让改革成果与群众评价“同向共进”。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员干部要以造福人民为改革的落脚点,争当改革为民的行动派,针对群众反映的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烦恼”,拿出啃“硬骨头”的勇气、实打实的措施,不开“空头支票”、不做“表面文章”、不许“口头承诺”,将一份份“问题清单”变为众人点赞的“幸福清单”。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老百姓满不满意,不能关起门“孤芳自赏”,要把打分表交到群众手里,成绩单亮在群众面前,既听夸赞的“好听话”,也听指正的“难听话”,进一步明确症结、完善政策,推动改革与民声同向、与民意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