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书《荒原》,最近有在看,可能有一丝丝的枯燥,但是有一种人生的体位,想分享一下
《荒原》之所以重要,源自它对现代生活的绝望式呈现,在这种呈现中,艾略特几乎成为了现代主义的先知。熟悉英语诗歌的人能看出,艾略待的“四月“是对乔叟 《坎特伯雷故事集》开篇的戏仿。对身处文艺复兴时期的乔叟而言,四月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因而充满生机与活力。但到了土地干涸,一切都已经枯菱的《荒原》中,原本美丽的四月,却因此显得更河怕。从这个“最残酷”的月份开始,艾略特描述了荒凉贫瘠的土地上发生的一切。
全诗共分5章:《死者葬仪》描写荒原上虽然春回大地,但有欲无情的现代人仍然死气沉沉,了无生机:《对奕》揭示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同伦敦小酒店里的下层妇女同样庸俗和空虚:《火诚》进一步描写伦敦各种人物庸俗很亵的生活,指出只有天降圣火,才能洗涤罪行,复归淳朴;《水里的死亡》用商人弗莱巴斯的可悲下场,劝告人们坚持宗教信念,迈向圣地;《雷霆的话》中,代表上帝的雷霆要人们皈依天主,遵循施舍、同情、克制以及宁静的宗教原则,摆脱苦境,也反映了诗人对革命浪潮的恐惧感。
该诗借用寻找圣杯的骑士传说,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喻为一-片荒原。在思想上反映了当时西方知识分子中的悲观失望情绪,也表达了作者渴望从宗教上寻求精神出路的愿望。艺术上突破了旧诗陈规,形式变化多样,极少用韵,文字简洁,诗意葱茏。但隐喻、典故.引证繁多,诗中涉及6种语言,56部作品,比较晦涩艰深。被西方评论家称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艾略特的作品本身- 赋予了与生活事实同等程度的真“
艾略特的人生在很多关键事情上都显得困窘与不完美:颠沛流离,成年后极少尝到家的温馨,大部分时间离群索居,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但他却比任何人都怀揣着对崇高的渴望,希望成为“通过强烈的个人经验传达普遍真理的那一类诗人 ”,人们也将他看作是二十世纪的道德良心。实际上,艾略特与我们一-样 跋涉在善与恶之间广阔的荒原上--他有和善的面具,也有出人意表的古怪偏执和无情。译者许小凡以相当准确优美的语言翻译了这本传记。在她的眼里,对任何人生的描述,也都像是《荒原》末尾处用碎片搭起的废墟:支离的瓦砾间仍有无限的、无法填充的空白。
艾略特的婚姻同样是不幸的。在英国牛津大学求学的时间里,他不但认识了大诗人庞德,还认识了舞蹈家薇薇安海伍德,他们很快坠人爱河,并且结为夫妻。也许是对于英伦式优雅的迷恋,或者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艾略特和薇薇安的婚姻很快就被证明是草率的,它使艾略特喝下了己酿成的苦酒,并且在这位诗人敏感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后来,艾略特在回忆起他和薇薇安之间的爱情时说到:“我让自己 相信我爱上了她,完全是因为我想使自己留在英国:她让自己相信,她把我留在英国将拯救一-位诗人。 ” 结婚后不久,由于生活方面的种种问题,薇薇安很快投人了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怀抱,而艾略特则将自己的苦闷灌注进了他那著名的《荒原》一诗里。感情上的不顺利重创了诗人脆弱的心灵,他不得不离开英国,前往瑞士洛桑进行心理治疗,而《荒原》一诗中的最后几行,就是在诗人情绪极不稳定的状态下写出的,据他回忆,他似乎是在“催眠的状态下"完成了这首诗作。
即使是到了后来,功成名就的艾略特在回忆自己的写作生涯时,对自已充满苦闷和病痛的一牛也只能长叹一 句:“我似乎 从未年轻过”,
美国总统自由勋章颁奖词评:“他是一 -位诗人和批评家,融汇了智力与想象、传统与创新,在一个变革时代,他为世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罗杰金博尔:“艾略特之所以值得注意, 不是因为人们不赞同他对女性、犹太人、教育或宗教的态度,而首先是因为他写的能引起人们共鸣、好奇的诗。
艾略特于965年逝世后,墓碑上写着“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 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
有时候,人身处荒原,又好比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希望在心灵的伤痕中,也能有桃源的感悟
关注公众号“一念荒原”一起看书,感触人生,一起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