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启发问题:“最近学习了什么新的方法?记录一个新鲜出炉的例子吧。”
<问题说明>
如果用一架超级照相机给自己拍两张照片,一张是拍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一张是拍自己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很可能是这个样子的:
这种状态一方面是从过去的教育里带出来的,讲知识,不重实践,一方面是人的内在倾向喜欢这个样子,毕竟动动嘴讲道理比能够做出来容易多了。
从知识到实践,一万小时都不够,《刻意练习》特别提到需要有明确目标、有反馈、专注、走出舒适区的训练。
总而言之,实践很重要!
每天试试问自己,“今天学的好方法,用了吗?”
磁石践行新方法的例子
最近买了《这才是POA》之后爱不释手,特别认同从公益组织里抽炼出来的组织管理思维POA,对我启发甚大。
POA中P是伙伴,O是目标,A是方法。书中经典的有机循环是“目标凝聚伙伴,伙伴共创方法,方法服务目标”。
常见的问题是把方法和目标混淆,不在一个频道上的沟通。方法无好坏,可调整,关键看背后的目标是什么。
作为一种底层思维,不仅仅可以用在公益组织/企业里,还可以用在家庭里,家庭也是一个最小的组织。
今天就实际的应用了一把。
磁石喜欢搞活动,趁着今年疫情春节不回家,就发起了五天的活动。初一、初二带几个年轻弟兄姊妹一起读圣经,在信仰上成长,初四到初六三天邀请拆书帮宇宙中心分舵的小伙伴来共读、观影、游戏。
跟老婆说完这个想法,她就炸了。她听到五天的活动,对她意味着需要连续五天做饭招待十来个人,包括中午还可能加上晚上。这个“工作量”还真是不小。她这一抱怨,我也不开心,我说好不容易趁着假期搞个有意义的活动你还不支持我啊。
在和老婆出现分歧的时候,我脑子里突然想到POA思维。
冷静下来后,我说,咱搞这五天的活动是为了什么?
老婆想了想说,可以加深小伙伴的关系,可以一起学习,避免有的小伙伴把假期时间浪费了。
我说,是啊,我也是这么想的,借着活动给小伙伴们赋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动力。这是咱俩共同的初衷啊。
我又仔细想了想说,咱俩做活动为了加深关系,赋能激励,是我们都愿意做的,活动不过是个途径。如果做饭压力大,我也理解,可以请小伙伴们一起来,也可以叫外卖,还可以请小伙伴们下午来,错开吃饭时间。这不都行吗?吃饭不是重点,聚集才是重点吧。
老婆心情也平和了,那就好好计划计划吧~可以试着一天是全天活动有聚餐,一天是半天活动无聚餐,有水果,这样压力就小多了。
事后梳理,一开始我俩默认把五天活动当成O(目标),加上过年期间,老婆还把招待吃饭当成标配,自然压力山大。但五天活动其实是A(方法),A是要围绕O的,是可调整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捋清楚“增进关系、陪伴赋能”是我俩一致的O时,老婆就从先前的反对者变成了P(伙伴)。最后这个A(方法)从“五天全天含包办午餐”转变成“一天聚餐+次日半天水果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