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意味着秋天来了,纵然立秋后有十八天之火,早晚的凉意应该会削弱秋老虎的威力,那些酷暑难耐,出门地上冒热气的日子,一年后再见。
印象中每年的立秋都发生在暑假,也就是说,学龄前天天是假期,上学的时候有暑假,做老师后又有暑假,很自然每个立秋都赋予了仪式,这个简单的仪式,说白了,其实就是某时某分某秒吃西瓜。
小时候,挂墙上的日历,一天撕一页,每到临近立秋,便会稍加留意,总有左邻右舍提前揭晓,然后,我们回家翻日历确认,嘴里念叨是几号几时几分几秒。
过两天,总会有人不经意地再问一遍,立秋是几点的?
然后,再翻一遍日历,这一遍完全是为了核实准确性。
那时候不像现在,手机一查,分分钟就出来了,即使不用查,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你的周围。
如同我今天也会以这样的形式提醒别人一样。
日历终于撕到立秋的当日。
西瓜准备好了吗?聪明人会提前几天买好,因为立秋当天买西瓜,价格自然会高啊。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立秋要吃西瓜,听大人说,吃了可以烂肚子里的猪毛,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问过,现在还真有些好奇,肚子里的猪毛到底从何而来?
吃西瓜也是很有趣的,农村家家有口井,起初大人会骗小孩,立秋没买西瓜,后来发现,西瓜藏井里呢!
吊绳拉上来,手摸表面的花纹,一阵冰凉,似乎有种天然的凉意,和从冰箱里取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
人多就将西瓜分成N份,人少就分成两大份,配把勺子。
最难熬的就是盯着堂屋里的大钟,滴答滴答,眼睛不住地瞟着大方桌碗罩(防苍蝇)里罩着的切好的西瓜,如果望梅真能止渴,那么,望瓜真的止不了馋啊!
时间到啦,一——二——三,开始——
那阵势,是相当地……用个什么词好呢?还是留给你想象吧。
如果遇到乌溜溜的黑瓜籽儿,妈妈让我们集中吐到一个篮子里,可以洗干净了炒着吃。
不过,后来发现,似乎怎么炒都没有买来的现成的好吃。
只是不知道,后来的很多年,每次吃西瓜,不知为何,看到饱满的瓜籽儿都有想要收起来的冲动?
立秋的时刻发生在下午,那是最好的了,但每一年总是不确定的,永远不知道会在24小时中的哪一秒。
似乎成了只有每年揭晓一次的谜底,这大概也是这个日子给人们带来的一种未知的好奇。
人生也是一样,如果你真能准确地预测未来,能够清晰地看到你八十岁的样子,恐怕活得一点悬念也没有。
回到立秋与西瓜,如果发生在夜里,十二点前,我们可以等,几乎没有什么等待的煎熬,因为可以在乘凉中听大人聊天,家家户户靠得近,谁吆喝一声,就不会错过了。
如果发生在凌晨两三点,那可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机率太少,经历就更少,我已记不清有没被叫起来吃西瓜了。
第二天,也会有人问,夜里起来吃西瓜了吗?
有人很得瑟的表情,让没吃的小孩满脸的遗憾。
当然,也有错过时间的情况,各种原因都有,尽管大家都守着时间点。
但错过的就是错过了,人生何尝不是,有时候,似乎越是在意的东西,越容易把握不住。
没有准点吃西瓜,我们会觉得心里不舒服,尤其是想到那个“烂猪毛”的故事,怎么办?
这时候,妈妈的回答总是没有外婆的答案更有说服力,原因很简单,没有网络,没有百度,老人的话就是神仙,总觉得他们有一肚子的民间传说。
总算有人说,不一定要准点,只要在立秋当天吃就行了。
这件事也告诉我们,以后吃西瓜,不一定傻到在那个点开始,万一钟有个快慢什么的,不如提前几分钟,连续往下吃嘛。
事实证明我们是对的,后来有了电视,唯一校准大钟的时间,就是每晚七点的新闻联播了,发现家里的钟,似乎就没有完全准确过。
长大后,不知哪年开始淡化了立秋吃西瓜的意识,再也没有像小时候的那股热闹劲,立秋总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偶尔也会顺其自然地吃片西瓜,少了一大群人围在一起吃西瓜的欢腾,似乎吃的全是寂寞与孤独。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突然想到刚看完的曹文轩的一本新书《穿堂风》,一群人在屋旁啃西瓜的场景,伴着微微的穿堂风,别有一番惬意。
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抹不掉的农村记忆。
今日,8月7日,15:39:58,立秋,让我们隔空来个西瓜之约,别忘了给孩子讲讲吃西瓜与烂猪毛的记忆。
2017/8/7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