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今天的你,
穿越到了童年时刻,
有什么事情是你特别想去做的?”
6:57,导师谢明的“每日一问”来了,8:02,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童年似乎没有遗憾,所以穿越到童年,没有特别想做的事情。”姐姐说:“幸福的童年。”
然而,不到10分钟,我想起来了:“童年有几个小愿望,想拥有一个会眨眼的洋娃娃、一条天蓝色背带裙、一双凉拖鞋、一把小提琴、一架钢琴……”
特别想做的事情是跟爸妈单位宣传队的老师学小提琴,家里拥有一架钢琴(做梦都在弹钢琴),演话剧拍电影,当记者,当外交官,当眼科医生……
那时候特别想做的事情挺多,天马行空。都深藏在了心底,从来不需要想起。
我们那个年代,儿童最不缺的是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家里充满了烟火气和书香。没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妈妈不会做川菜,沿袭北方习惯,包饺子,烙馅饼,土豆茄子豆角烩、酱油猪油拌饭、猪肉炖粉条、年年冬天自家东北大缸腌酸菜、酸菜炒肉丝、酸菜煮白肉蘸点酱油都是美味,还有妈妈做的蒜茄子、韭菜花酱:妈妈的味道,永远忘不了。
回看近五六年我身边的学生:
1.周末返校,公交车上一个初三的住校女生快迟到了。说是忘了东西又回家拿耽误了时间,手里拎着外卖酸辣粉。我想如果班主任不答应,她就不能按时吃晚饭了。聊几句后了解了基本情况,她每周末回家,只是为了洗衣服。家里父母都在外地务工,没人给她做饭,没人陪她吃饭。
我教她:“一会儿跟班主任讲讲你的情况,把饭吃了再上晚自习。你班主任能理解你。”
第二天,她碰到我,特意说了谢谢,说班主任果真对她充满了同情,因为班主任也是留守儿童。
慢慢地,我发现周末回家见不到父母的不在少数。
2.高二的三四个同学,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刘老师,你猜猜我长这么大,见过我妈几次?”
“猜不到。”
”三次!一次是我三岁的时候,他们离婚,一次是我小学毕业,一次就是上周。你想不到吧?哈哈哈哈哈,颠覆你的认知吧?”
“刘老师,我也是,不超过5次。”“还有我,一样的!”
他们不说,谁也看不出来;他们说时,不表现悲伤和愤怒,他们笑着说。
3.他上高三,通学,每天早上我出门的时候,都能见他在校门口买早餐,他通学,跟上班的哥哥住,没人做饭。他说过:“有心事跟父母说没用,他们忙,不关心也听不懂。”
……今天的儿童,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他们好像没时间快乐;
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厌学越来越普遍。
我们的幸福倾向于物质的不缺、生活的安定、精神的富足;今天的孩子一生下来就直奔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尖去了,他们希望能够跟父母平等尊重地对话,父母却不在身边。
吴俊志来聊天:“那本作文怕是找不到了。”一个月前他说过小学老师不把人当人看,初中老师挺好鼓励他写过不少作文。他爸妈也不在身边。我挺喜欢他每天都来讲台上聊天的感觉,话也不多,三两句,仿佛一个自动开关的行为,说了他就高兴。
今天给熊爱玲盖了大运会的印章,李佳蔓也想要,在此之前给冯麟棋、田欢盖了100多个,她们很喜欢。
因为明天要起大早,同事关心我要我今晚别回家就住教师午休室,阳老师、徐老师、苗老师、黄老师四位同事忙前忙后打电话送钥匙。
下课了,谈文龙递来一把伞,董帅帮着背电脑包,熊爱玲怕我着凉送来校服,李佳蔓送来脸盆、牙刷、洗脸巾、纸巾……尽管我带了洗漱品,她说:“我们寝室的说你留着用。”
你说他们远离父母,照顾人怎么这么周到?
儿童节,不仅是希望儿童快乐的节日,也是为了提醒成人要去保障儿童权利。有人认为:“也许下一代孩子不再想回到童年。”
我在想:缺失父母陪伴的儿童,长大后回到童年时刻,最想做的是什么?
编辑于2024年6月1日,星期六,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