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最近数字广告圈什么最 “火” ?广告可见度绝对算得上是一个 “hot topic” ,无论任何设备、广告格式或者广告单元中,可见度都占有 “一席之地” 。可见度常被认为是一种监测标准,媒体和广告技术供应商都试图利用可见度来准确量化自身库存,逐渐就发展成了广告主用于衡量媒体和供应商的 “标准化” 要求。
试想用户如果连广告都看不到,那么其他度量指标又有什么意义呢?随着程序化广告成为品牌广告主和效果广告主的标配,越来越多的预算正源源不断地流入程序化广告里来。与时俱进的营销人员开始重视这个新兴的监测指标。那么“可见度” 究竟是个什么东东?
比如,使用点击率指标而不是广告点击后的参与度( post-click engagements)指标;使用广告观看后的转化(post-view conversions)指标而不是多触点归因分析。
了解可见度
IAB(Interactive Advertising Bureau,美国互动广告局) 和MRC(The Media Ratings Council,媒体评级委员会)定义了静态广告和视频广告的可见度标准:静态广告的50%或更多的广告像素被持续观看1到2秒,才会被定义为可见。而对于视频广告而言,则需要50%或更多的广告像素被持续观看超过2秒。这个行业标准现被广告主和媒体们普遍采用。
据Sizmek《2016 中国可见性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新闻和门户类媒体的平均可见度为 51%,财经类媒体平均可见度为37.62%。不过监测标准一旦进入实际运用,总会有一些媒体存在应对的 “小动作” ,使监测标准不能准确反应广告效果。
想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点击到达一个网站后,发现网页的最上方随意堆着4个banner广告,拥挤不堪,体验很差。难道这就是所谓的 “可见度” 吗?如果广告主只看数据和监测结果,不少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个效果不错、可以继续投放的网站,因为它满足了广告主对广告可见度的基本要求。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可以捕获用户注意力的高可见度广告,有利于在品牌和用户之间创建联系,而这种联系是以参与度、转化以及一些曝光后的监测来构成和体现的。所以,想让可见度发挥应有的功效,准确反应广告的实际价值,捕获用户的注意力是第一步。
抓取注意力
注意力即金钱。要想要得到用户的关注,必须首先理解用户旅程。为什么他们要访问这个网站?他们希望从这个网站中得到什么信息?什么类型的信息会产生互动、甚至得到反馈?
用户来访问网站的原因很简单——消费网站内容。为了抓取用户注意力,使可见度准确反映广告实际价值,品牌应该在用户的旅程中创建一个更全面和更紧密的连接,创造一个汇集用户、内容、热点的良好广告环境,将广告 “悄悄” 置于用户旅程中,让用户不知不觉被带入广告中,与用户建立一种情感链接,发挥可见度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当广告主和品牌可以捕捉到用户注意力这块 “黄金” 时,再进行广告投放与效果监测,才能得到准确的品牌认知衡量。
如何提升可见度
提升品牌广告的可见度,已逐渐成为营销人员的必修功课。下面是舜飞在大量的程序化广告投放和优化中积累的一些心得,分享给大家——如何应用不同策略组合来最大化提升广告可见度:
1. 定向策略选择
提升可见度,选择适合的定向策略必不可少。程序化广告的优化可以通过设备定向、媒体类别定向、行为定向、重定向、黑白名单、人群扩展、动态创意等等维度来进行定制化的组合,排除可见度低的媒体和可疑流量,即时提升广告可见度。 例如汽车广告,可以定向腾讯、新浪、搜狐等大型优质门户和优酷等一线视频媒体的新闻、财经、汽车、房产等频道,在人群定向上重点选择旅行、汽车、数码、金融/财经、户外等高相关度的人群标签。
2. 创意素材选择
创意素材的选择对于广告可见度的提升可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相比banner,HTML5和OTV广告往往能实现更理想的联结。
3. 广告位选择
广告位的所在页面的位置和尺寸这两个维度,时常被营销人员忽略。通常来说,大尺寸广告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广告效果更好;在可见度方面也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而在广告位的页面位置上,首屏和前两屏的可见度普遍更高。
总结
可见度正在逐渐成为广告投放质量和用户注意力的衡量指标。在用户浏览相关内容展示广告,不但会引起更强的关注,又实现了更高可见度,一举两得。对于营销人员来说,如何更好地捕捉用户注意力,发挥可见度的真正价值和全部效力,将成为营销成功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