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在《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中曾经说到,他在美国看到过一个统计,在孩子长到四岁之前的这个阶段,美国穷人家庭的孩子与富人家庭的孩子相比,会少听3000万个单词。
富人家庭里的父母跟孩子是有大量交流的,这对孩子的智力和理性发育有很大的帮助。穷人家庭的妈妈,孩子喊她几遍,她可能嗯嗯答应两句就完了,没空跟你说话。所以,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他的智力发育和认知水平就被锁死在一个水平线上,再也没有出头之日。
我想,罗胖在逻辑思维中一直提倡要“提高认知水平”,与此不无关系。雾满拦江在他的新书《我不过低配的人生》里提到,“打破自我限制,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智慧的认知”,可以说,这和罗胖的观点不谋而合。
猎豹CEO傅盛曾经说过,最大的竞争差异,在于认知。只要能突破思维障碍和思维边界,就能够变成不一样的人。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突破思维障碍和思维边界,提高认知水平,让自己强大起来呢?
答案是——读书。
其实,罗胖所说的就是教育界著名的“三千万词汇鸿沟”(The 30 Million Word Gap)。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学者Betty Hart和Todd R. Risley八十年代,在美国所进行的长期追踪研究。两位研究者从孩子还完全不会说话时开始,一直追踪到三岁整(36个月),长期观察儿童词汇发展轨迹的变化。
研究发现,不同收入人群之间,儿童词汇发展的差异,就是父母词汇差异的真实体现。简单地说,在儿童四岁之前,富人家庭的孩子,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至少多“听”到了三千万词汇。这就是著名的“三千万词汇鸿沟”的来源。
那么,该如何弥补“三千万词汇鸿沟”呢?如果家长只是简单地“多和孩子说话”,并不能填补这巨大的鸿沟。“三千万”产生的根源,并不仅仅是家长和孩子说话的“量”,而是源于父母知识的差距。要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就要让孩子多读书。
读书这个事,不仅对小孩适用,也同样适用于成年人。我们小从到大,读书似乎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再找个对象,生个好娃娃,把娃拉扯大,似乎此生就完成了任务。读书,似乎只关乎物质与功利,与精神和心灵无关。难怪许多人在毕业后,就再也不读书了。近五年来,我国年人均的阅读量从未超过5本书,也就并不足为奇了。
抛开提高认知水平,这个还是有些功利色彩的目标不谈,雾满拦江让我们从另外一个高度,重新审视了读书的意义。
他说,最具价值的阅读,恰恰是毫无意义的。阅读的最高境界,是享受生活,体验生命的快乐。人生苦短,来日方长,你的心,面临着物质与精神享受的双重需求。物质生活的享受,是繁华落败后的空虚寂寞冷。而阅读带来的精神快感,能够让你的生命充实而饱满。你不应该错过这种缓慢而持久的快乐。
现代人不仅读书少,而且读书杂。偶尔读一下书,可能读得也多是畅销书、鸡汤书之类,书的质量实在是让人难以恭维。余秋雨先生说,不要在假阅读中浪费生命。要多读国学经典书籍,才能提高阅读生活品质。
另外,虽然有些人确实是读完了一本书,但是你问他记住了啥,他又答不出什么来,转头又都忘了。这是现代人读书的又一通病,即,只求读过,并不走心。要想走心,就要像当年钱钟书先生一样,认真地记读书笔记。在记完之后,再拿出笔记来反复阅读消化,才能化书本上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也只这样,才算是真正地读过了一本书。
一个人如果能够多读经典书籍,多记读书笔记,多吸收笔记内容,相信假以时日,他的认知水平一定会大幅提高。一个不断突破自己思维边界的人,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