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8摘抄《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核心,先处理好父母自己的安全感。
理念,自性圆满,一个不完美的孩子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孩子是我们的老师。
练习,“我看见、我听见、我感觉”,“不要以为我……”。“我渴望着……”。
方式,我为我的情绪负责,你为你的行为负责。
内在有安全感的人,他觉得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状况是可以把握的,并且当他面对恐惧和焦虑的时候,他也有信心可以克服。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有安全感的人不是已经消灭了恐惧,而是他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恐惧,来面对真实的自己。通常他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温暖的、安定的、有力量的。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安全感全部都放到外部,那外部环境的任何一点变化都有可能导致我们安全感的坍塌。反而是无线网络的自动连接,我们跟某一个地方或者跟某一个人群产生内在真实的关联,会让我们更有安全感,也就是我在这本书里写到的一个关键词,叫作“归属感”。当他有了归属感的时候,那就不再是外部的物质环境给到的安全了,而是一个人的内在发生了变化。
《次第花开》里边讲:“有人一无所有,过着无忧的生活;有人在大别墅里,终身逃亡。
伪安全感
把他的安全感建立在“我只有更完美,别人才会爱我”的假设上,
认为“我只有控制了一切,别人才会觉得我是有价值的”。
一个不完美的孩子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
没有安全感的人的表现
不敢在陌生环境探索,自大,
具足安全感的父母常有的人生假设是:“第一句,天塌下来有长汉子顶着;第二句,儿孙自有儿孙福;第三句,那又怎么样呢;第四句,示弱是一种美德;第五句,试错是天赋人权;第六句,一切皆如我愿,有些还会更好。”也就是说,很多事情的结局都是好的,如果最后不够好是因为还没到结局。
安全感强的父母都是能够接纳不确定性的,但是安全感弱的父母都是抗拒不确定性的。
“豁达”类似“心理弹性”。当我们具足弹性的时候,会相信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最后可能就是一件还没有发生的好事,它会转化为我们人生下一个阶段的开始。
如何培养安全感?
先处理好父母自己的安全感。
检查自己是否缺乏安全感,其中一条就是看自己愿不愿意信任别人,以及被别人信任。
人最内在的东西是“内在安全感(自性圆满)”,有了这个以后,我们才会有“家族无意识”,再外面是“依恋关系”,再外面是“生活事件”,也就是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最后一层是“集体无意识”。
⌒ 集体无意识–文化背景
⌒ 生活时件–
⌒ 依恋关系–相信父母会回来
⌒ 家族无意识–父母+祖父母的影响
内在安全感(自性圆满)
《这不是你的错》,讲的是家庭系统排列理论。
一方面疗愈自己,一方面养育出一个更有安全感的孩子。您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和建议吗?
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自我觉察。如,意识到“我生气、发脾气是我安全感缺乏的问题”
2,当我们有了这个觉察之后,我们回过头,用刚才的内在安全感模型来检视一下,在我们早期的依恋关系里有什么创伤。
这是第二步,就是我们要找到过往最伤痛的事情,然后去面对它。如果我们自己觉得处理不好,那就要找专业人士一起来帮助。
孩子是我们的老师。以我的女儿为例,我经常会说她是来渡我的。每当我看到她身上有一些挑战和困难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之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有了情绪反应,那不是她的问题,而是我在这一点上还可以更好地成长和学习。
我们可以寻找自己内在最深层的恐惧和不安是什么,并且学会直接表达
在孩子小时候,我也要陪写作业,当情绪上来的时候,我就会用手去跟她比划,我说:“圆子,妈妈的火已经到这里了(比划到头顶),现在我得先去处理一下我的情绪。那我为我的情绪负责,你为你的行为负责。”
我其实是想通过那个方法教会我女儿一件事。第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负面情绪;第二,每个人必须要自己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我的潜台词是说:“妈妈生气了,这不是你的错,可是我需要时间处理,我要离开一下。
我所说的处理情绪可能不是针对情绪本身,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我很喜欢品香,出来以后会做的事情是燃一支香,然后给自己泡一杯茶。
很重要的一点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有能够直面自己的正面或者负面情绪,而且知道负面情绪是有功能的,它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需求提醒,那孩子在他一生中去面对很多不确定事件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自己的恐惧而感到自责自罪。
我特别建议熟悉的几个家庭可以结交为伙伴成长家庭,孩子们的年龄相当,父母之间也可以互相有一些对话。
带大家做一个练习,叫作“我看见、我听见、我感觉”。比如说我跟我女儿,包括我妈妈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一家人一起来做这个练习。走到一个地方,我们就可以轮着讲“我看见……”,你会发现每个人看见的东西会不一样,往往孩子说他看见的会是大人没看见的,就会觉得“哇,原来是这样”。
接着就是说“我听见……”,去帮助孩子一起呈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当我们用这种方式去做游戏的时候,其实是在建立一个未来对话的机制。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会获得这样一个经验:每个人看见的、听见的是不一样的。
第三句话叫作“我感觉……”。每个人的感觉也会不同,哪怕我们走在同一条公园的小路上。多跟孩子做一些这样的表达游戏,孩子可以平和地说出“我感觉……”,爸爸妈妈学习用这样的句式讲出自己的感受,之后大家遇到一些紧急的情况,慢慢地就会产生习惯性的自动化的反应。
如果把这个练习再升级一点的话,我就会说:“不要以为我……”。比如说,每个人都会说“不要以为我不会生气”“不要以为我真的就很糟糕”,当他能够用语言这么讲的时候,他就不会压抑那个委屈。压抑的东西越少,他平和地去表达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其实是表达自己内在的委屈状态,“不要以为我真的就这么强大”“不要以为我不会累”“不要以为我真的就需要你考一百分来满足我,而是因为我在担心着你的未来”
那最后还要干什么呢?回到平静的状态之后,去表达“我渴望着……”。其实我渴望什么呢?我渴望着孩子在这一刻也能够感受到我的疲惫、我的不容易,我们一起把这个家建设得更好。做到这点非常不容易,但我们要练习,因为只有练习了才是自己的。
复习一下。首先是“我看见、我听见、我感觉到”,情绪来的时候“不要以为我……”,最后“我渴望的是……”
本书封底上的这段话:“很多的‘必须’并非真的必须,很多的‘不安’其实只是源于父母内心的不安。父母要做的,是相信孩子的生命力、陪伴他们,而不是代替。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力量去面对人生。”
《陪孩子终身成长》的理念是一模一样的。孩子是一个生命体,不是一辆汽车,你不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打造一个孩子,而是要让这个孩子的生命力得到足够的发挥。
父母其实是来滋养孩子的,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长。大家说得很多,但是回到生活里,怎么去落实它呢?一定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孩子是跟我们平等的人,是自己自信具足的这么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