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总是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机遇不会总是光顾一个人,挑战却常常让我们知难而上。瓷如人生,人生如瓷。汝瓷,泥与火淬炼的艺术,在汝瓷大师王振宇的眼里,就是最美的人生写照。
1992年,17岁的王振宇在姑父马永杰的推荐下通过招工进入汝州市工艺美术汝瓷厂。一年之后,厂里要选送一批年轻的技术工人到高等院校深造,王振宇幸运地被选送到当时的西北轻工业学院无机硅酸盐系陶瓷专业学习。年轻的王振宇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钻研学习。1995年7月,大学毕业后的王振宇回到汝瓷厂,正好集团公司里要上马一条炻瓷生产分厂,21岁的他作为技术员跟随炻瓷厂筹建处的筹备人员一起从窑炉改造、生产线论证规划、设备选型、采购、调试、安装,一直到产品试生产环节,全程参与并担任了炻瓷小线的车间主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营、集体和乡镇企业改制,1998年,王振宇下岗回到家中。这给了外出学习陶瓷专业,回来又担任车间主任,本想着干一番事业的王振宇当头一棒。
逆境似乎更能锻炼人。下岗后的王振宇卖过冷饮、开过自行车专卖店,后来开始经营水暖建材、洁具,生意好的时候,为汝州市一些大的工程供货,甚至承包一些工程,成为包工头。但在他内心深处,却一直割舍不下对汝瓷的情结。
2007年春节前,在王振宇的家里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讨论的结果,一致同意王振宇重拾汝瓷的行当。于是,当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年货过大年的时候,王振宇却在忙着找师傅焊接窑炉。过了春节,王振宇的汝瓷厂点火开窑。尽管之前他把各方面的利弊都通盘考虑了一遍,甚至连最坏的结果都考虑到了,但真正自己做汝瓷还是遇到了比预想的要坏得多的结果
从2008年初开始,1.2立方米的窑炉,平均三五天一窑,每窑烧制下来成本5000元左右,连着14个月,却没烧出一件让王振宇满意的产品,几乎没有卖出去一件,大部分都免费送人或者留在了仓库里。此时,当初支持他做汝瓷的家人开始一齐“倒戈”,反对他继续干下去。而王振宇却没有动摇,他辞掉了厂里的全部工人,决定从第一道工序选料开始,全部自己一个人做,为了找到最好的原料,王振宇一个人开着车在汝州、宝丰、南召、西峡等地的山沟里东奔西走。
2010年春节过后,王振宇开车去宝丰县观音堂镇辖区内的山上寻找一种原矿石,一不小心左脚踩进了一个被枯草树叶掩盖的石窟缝中,导致左小腿和脚踝骨折。一直到现在,他的左腿还固定着钢板。
仿佛是冥冥中对有情怀者的考验和磨练,痛苦的意外总是接二连三,这一次更是险些要了他的命。2011年底,王振宇在彩钢瓦搭建的车间里忙着烧窑,他根本没想到一场灾难突然降临。车间内使用的是三相动力电源,电线在车间房顶因大风吹动而大幅度摆动,与房顶边缘接触摩擦,导致漏电,顺着铁皮房传导到屋内连接的钢制水管上。那天,王振宇无意中把左手搭在了钢管上,巨大的电流瞬间传遍了他的全身,并将他吸在了钢管上。接着王振宇的身子瘫软了下去,就在瘫倒的瞬间,他的左手也摆脱了电流控制。被紧急送到医院的王振宇,左手被电击伤的地方两个月后才恢复过来。
经历了生死考验的王振宇,越来越懂得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瓷的重要性。一边致力于仿古瓷的研发,一边创设自己的新釉色。王振宇在仿古汝瓷的研发上,运用现代陶瓷工艺学专业知识,克服了北宋汝窑限于当时的条件在烧制工艺上无法避免的缺陷。他烧制的仿古瓷作品不仅成品率大大提升,而且釉色古朴典雅,受到业内专家好评。王家汝窑也因此在2012年被河南省文物局评定为河南省文物复仿制品研究开发基地。
在他看来,创新永远是汝瓷的精髓。基于这样的艺术理念,王振宇利用现代陶瓷工艺学不断革新汝瓷的烧造技艺,并自己设计加工汝瓷生产过程中的现代化辅助机械设备,由他发明的自动除铁器、小型振动筛、射流式真空发生器等,在同行中正逐步推广开来。他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与汝瓷相关的发明专利1项并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与汝瓷生产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3项、汝瓷外观专利16项。
王振宇说,荣誉的获得只是对前期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今后他会在继承发扬汝窑优秀文化的同时,与汝州优秀文化相结合,拓宽汝窑青瓷的门类,让它更上一个台阶。
作为一位有着深深汝州文化情结的汝瓷艺人,他正在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更多的汝文化元素,不断扩大汝瓷的产品门类,弘扬汝瓷文化,打造汝瓷地域文化产业品牌,一直是王振宇努力的方向。他希望有一天,汝州的制瓷人能坐在高大整洁的厂房里,用全自动的生产线,为大家生产出精美实用的汝瓷产品来。这就是他梦想中的的汝瓷艺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