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适合我吗?习惯代表着高度自律,管控自我,持之以恒,给家人三分钟热度印象的我,能否管控好自我,让人生再上一个高度呢!
我为什么要在20本书里选择这本书呢?因为好书很多,一个原因是清单主题营的时候这是10本中的一本,印象深刻,还没仔细嚼透。另外一个原因是听说了一句话小学学校的名言:习惯是刻在树皮上的字,随着年龄长大而越来越大。还有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自律给我自由。还有习惯就像影子,如影随形。
为什么要改变习惯,所有的状态其实就是一种习惯,好的坏的,紧张放松。其实也不能单纯评判好坏。但是一个人想提升的时候,发现拖延症、懒散、效率低、努力学习却不见收效的时候,就会想要改变现状。不进步则退步。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提到的状态。人必须工作以谋求生存,工作会有瓶颈期,会对目前的繁杂的事务产生懈怠,企图转型;对繁重的家务表示无力;对知识匮乏、缺乏谈资表示困惑;对学习没有成效而中途放弃的疑惑......想要自己变的更好。于是我借助于阅读,最经济又省时的方式。
我每天都被习惯左右,我需要在早上6:30之前起床;需要接送孩子上学,需要在晚上辅导孩子功课;需要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忙碌的时候加班;一日定时三餐;给自己额外增加业余时间学习提升的任务......上下班和上下学的时间都是有单位和学校制定,所有人都需要遵守。而除此以外的剩余时间,由自己支配。这些时间,我需要精致的利用起来,同时改善各种时间段的自我状态。让自己有享受生活和积极工作的能力。
所以我需要改变的是拖延症,需要改变无计划工作生活学习状态,需要改变不按学习计划实施的习惯,需要改变低效的习惯。
引用猫叔的一句话:比起一年读多少本书,我更应关心的是,我能讲好几本书,能践行多少读到的道理。
【启动目标】
因为报名考CMA(注册管理会计师)英文证书,上第一节课的回家作业是制定学习计划。于是,我雄心壮志,问班里学霸要了一份学习计划,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一个非常周到详细的学习计划。
结果呢,一个月过去,四节课两个章节已上完,我有一节半课的课后习题没完成,有一节课的课后习题没有理解,课后要求自己做的笔记整理成思维导图也只做了一节半课的内容,书本和课程没有进行事先预习,和事后复习。没有开启财经英语的预习,没有开启其他老师线上课程学习。计划很美好,结果不满意。
书中提到坚持一两周放弃的原因:
-失去兴趣
-忘记执行
-指导方针不明确
-对阻碍因素估计不足
是的,兴趣是很好的老师。当课程作为应试考证的工具后,我能拿这些CMA的知识派什么用场呢?而当培训老师说实际工作中的预算跟书本的不一样,按照书上的说法会累死人后。于是,对于预算这一章节内容打了一个实用性的问号。
解决的方法:尝试去找身边做预算的同学聊聊实际工作经验。
忘记执行,也是这么一回事。我把计划列了一个excel表格,存在了电脑里。而我现在已经忘记了当初的计划具体内容。
解决的方法:计划简单化,写在纸上,随身携带
指导方针不明确。我理解是计划可操行差。不够细致到每天的某时某地某事。
解决的方法:完善细化计划。
对阻碍因素估计不足。4月下旬开课初,执行的不错。5月以来由于身体不适,没有太多精力也是一方面。布置的学习量超过了自己每天的负荷量。结果导致逆反心理,反而不去做。如果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而超量完成,心态则反之。
一个习惯的养成,花精力最多的是最初的准备阶段。
【写下承诺】
按照承诺书的样子,在清晨我自己模仿着写下了自己的“30天计划”。(见图片)
书中提到:“30天计划”分为两部分:承诺和建议。
“承诺”部分是核心,必须坚持的习惯。
“建议”是作者认为可能有助于坚持习惯的相关事项,但并非必须做到。
“30天计划”需要注意简洁性、灵活性、突发事件。
-简洁: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遵守1-2条规则即可。如:每天锻炼40分钟,每天学习CMA1小时。
-灵活:习惯不能太僵化。承诺作为习惯是大框架,建议可以细致,执行中根据日常生活做调整。比如:我承诺自己一天1小时CMA学习。我建议自己在早上半小时、中午半小时完成。但是实际早上半小时,我用来写这篇精读营输出文,所以我需要调整时间到晚上学习。这个建议是可以灵活变动。只要我完成1小时每天学习时间就OK。
其实我今天早上写下模拟“30天计划”的时候,上班的路上,一路都在想今天早上要输出文章,没有办法安排半小时出来学习CMA了。是不是今天的这个计划没有做好,白做了。然后在我把书本内容继续读下去,我就豁然开朗,我的这个“30天计划”分了承诺和建议,这样还是有效的。
-突发事件:假期、生病、新项目/工作、重大家庭事件。应对突发事件,预知的事件在“30天计划”下面列支考虑项(见图片);无法预测的事件,随机应变,或暂停计划。等事件过去,重新开启30天计划。正如我在4月开启了30天完成20天跑步5公里40分钟的计划,并圆满完成。而5月份我就没有开启这个跑步计划,因为自己身体不适,而且CMA学习开始。我需要把注意力和时间转移到CMA学习。
作者建议:一次“30天计划”最好只坚持一个习惯。否则,最后哪个都坚持不了。猫叔说的:贪多嚼不烂。
【触发点 仪式 内心需要 内在驱动力】
昨天我第一天践行了我的“模拟30天计划”,我在中午的时间,看了20分钟的学习视频。
触发点是上班前还剩余20分钟时间,我把手机视频打开,从包里拿出耳机,选择我要学习的那个知识点。
原建议的触发点是饭后回到办公室,坐到办公椅上。让我想想我昨天这个点在做什么,我拿出手机刷了会微信,跟同事聊了会天。这是满足我社交和休息的需求。而且这个需求大于我学习CMA的需求。所以优先触发了我的行动。
我把剩余30分钟学习挪到了晚上,回到家等一切安顿下来后晚上10:00,我躺在床上,开始拿手机刷了会微信,然后开始刷CMA题目,印象中我刷了2题,10分钟,然后我就困的不行,迷迷糊糊睡着了。一觉到了天亮。
我细想了我晚上的触发点还是时间,离11:00只有半小时了。可是,由于疲劳,由于躺在床上,由于太晚,由于拖延,由于题目比较的枯燥。所以我需要提前安排时间。
仪式:比如拿出耳机就是仪式,躺在床上也是仪式,但是中午的仪式让我完成了学习,晚上的仪式更利于休息状态。
今晚调整晚上的触发时间和调整事宜,晚上7:15触发学习时间,在书房打开电脑,使用电脑进行做题。拿出纸笔进行计算。设置开启闹铃和到时闹铃。让结束也充满仪式感。
关于内心需要,细细想来,学习CMA可以让我对公司整体管理更具整体思维,对财务报表解读更深入。就对此次朋友遇到的制造业企业沙盘运营游戏,来咨询我如何战略布局,我就从权益、资产、利润、收入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之前自己玩过两次沙盘竞争模拟。而这次学习了CMA对操作的过程突然有了理论上认识的提升。
【执行】
看了书名,如何改变习惯,可以理解为建立习惯的同时在改变另一个习惯。人的时间是固定的,这个点做了这个事情,必定就不做那个事情。旧的事情,就是我们改变的旧习惯。
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思考的过程。我回顾了昨天的执行计划过程。
中午13:00触发第一个半小时CMA学习:做题。做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一道题目花去10分钟精力。但是我心理告诉自己我完成了一天中第一阶段目标。
下班回家后,我坐在沙发上,刷了会微信。到了18:00,我想着18:30饭点前完成我今天的第二阶段目标。在昨天早上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把第二阶段时间前置。于是我把地点改在了沙发而不是床,时间往前挪。我又很轻松地完成了当天的目标。
在晚上9:30,辅导孩子入睡之后,我开始进行了半小时CMA学习。我心理想着我昨天因为精力不够,安排计划经验不足,少学习了半小时,今天弥补回来。这样计划可以保持延续性。就如学生回家作业,今天没做完的作业,到明天总是要补的。这个在《如何改变习惯》书中并没有提到,而书中指出,如果当天计划失败,则从头开始计划。而我是灵活地进行了一个变动。
昨天是计划启动第二天,也是文中提到的全速起跑期。属于阻力巨大,又动力十足阶段。今天我晚间有一个线下课程,所以我需要合理安排好今天的学习计划。建议:中午半小时视频学习,下班地铁上半小时刷题。防止地铁网速不够,建议中午完成1小时学习。
【快乐】
巴甫洛夫通过“流口水的狗”的实验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在他之后,B.F.斯金纳通过一系列箱中老鼠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核心思想是,带来奖励和享受感受体会的习惯,更易于坚持这个习惯;带来惩罚和痛苦感动体会的习惯,坚持不长久。
作者举了一个速效减肥的例子,因为食谱严苛,对身体健康有害,带来痛苦,难以坚持。
可是你会问了,在改变习惯初期,旧习惯根深蒂固,比如戒烟,想要改变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还是有人坚持下来,最后戒烟成功。戒烟这个习惯是一个短期痛苦,长期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以快乐指习惯坚持长期后的感觉。而体会一个感受是痛苦还是快乐,必然会有每个人的主观色彩。
比如:看电视这个习惯,有人觉得很放松开心;有人觉得浪费时间,没有必要。比如省钱,有人觉得开源节流,省下钱存起来很开心;有人觉得省钱很痛苦。
我想了想我自己的计划,我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习惯,希望读书考证是阶段性的习惯。但是也需要维持半年时长。当我开始执行我的计划,看到题目需要理解,知识点不明白,就如Grace提到的翻跃高墙,我是需要翻跃多少座高墙。愉悦感其实是谈不上的,但是当我花了这点时间,慢慢啃了题目,看了视频,一点点的积累,我是觉得离目标更近了,我担心考试不过关的焦虑感减少了。
如何平衡计划执行中的痛苦和快乐感?
-让计划变的有趣,可以增加些新花样。
-革新自己的想法,不把旧习看过“不应该做的事”,把它看作“绝对不做的事”。凭空感受新习惯带来的好处很难,可以做一些调研,增加快乐感。
【反思】
到了周末,终于可以不用那么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学习。我开始不自觉的反思。
首先,我把《如何改变习惯》翻了一遍,我带着“如何用”的心态去翻阅它。当我全部翻完以后,我对习惯的认识更立体更系统了。
我明白了我的习惯是目标驱使。于是我在知乎上调研了我达成目标会给我的生活带来哪些益处。
我昨天提到,一个带来快乐的习惯才能长久坚持,带来痛苦的习惯,最终只能放弃。我在文末留了一个尾巴,并在今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寻找目标的快乐感。寻找过程,我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摒弃闭门造车和自我猜测,寻找同目标实现者的分享。让未来的样子,更清晰化。
我如何让30天计划变得有趣。执行计划有趣,那么计划可操作性就强了。我目前是以定时的方式来制定的,每天学习CMA1小时。从4天执行情况看,我在第二天学了1.5小时,第一、三、四天学了0.5小时,在制定计划的第一,二天,我还不肯承认,但是今天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失败的计划。
让学习变的有趣,做题变得有趣,上课变得有趣。其实这更取决于出题是否有趣,老师讲课是否有趣。那么这个有趣是掌握在出题者和讲师的手里,学习者是作为知识接受方,是被动的。这个有趣,把我难住了。
我在昨天尝试跟我的课程顾问联系,是否可以调换其他老师的面授课程,我寄希望于找一个博学多才又有趣教学的老师。给我的反馈信息是,可以换课程,但需要用掉我学课程的次数,同时换的老师是否适合自己,未知。我又面临了未知的选择。更换老师的风险和机遇并存。我选择了暂缓这个想法。
我有网络面授录制课,有很多不同的老师,这件事情是很有趣的。所以我把精力转移到网课。网课为主,面授为辅的学习模式。
我想尝试定量的学习计划,来代替目前定时的学习计划。每天学习一个网课视频,每天做5道课后习题。用量的方式,是否会让自己有成就感?先行动,再思考!
【用较少意志力来坚持习惯】
设立第一个30天计划(定时法)
承诺:学习CMA 1小时/天。(5/15-6/15)
建议:听视频课0.5h,刷题目0.5h。
执行计划-体验
第1天5/15(周二)、第2天 5/16(周三)
听视频课0.5h完成。过程愉悦。
刷题0.5h完成。遇到难题,耗费大量精力,靠大量意志力坚持。
第3天5/17(周四)
听视频课0.5h未完成。
刷题0.5h完成。
分析原因:遇到突发事件
1.单位审计,占用中午整块休息时间。
2.线下某课程学习,占用晚上整块休息时间。
结论:计划不够灵活,难以应对突发事件。
解决方案:利用碎片化时间,把1小时拆成6个10分钟。
第4天5/18(周五)
听视频课0.5h未完成。
刷题0.5h完成。
分析原因:周末心态放松,沉迷电视娱乐节目,周末家庭学习氛围不浓
结论:
1.计划体验不愉悦,难以PK电视娱乐节目
2.没有为自己创造适宜学习环境
解决方案:设计有趣的30天计划,创造家庭学习氛围。
第一个30天计划宣告失败。
设立第二个30天计划(定量法)
承诺:听视频课1节/天,刷5道习题/天(5/19-6/19)
建议:执行过程以轻松为前提
执行计划
第一天5/19(周六)
听视频课1节完成。
刷5道习题完成。
体验
我认真听完了1节视频课,系统自动播放下一节。我继续听讲。不久,我睡着了。迷迷糊糊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很遥远......
我开始刷题目,先刷了一题,好难。花费10分钟完成。用去大量精力,我的大脑感到疲劳。于是我结束做题。
到了晚上,大脑告诉我还有4题要做。我有点小小担心,好在4道题目花了我不多的时间,也许是15分钟。当天计划完成。
感受:
1.执行过程,我倾听了大脑的声音。
2.有了完成量的概念,产生小小的成就感。
3.计划不够熟悉,有待检测。
【与自己沟通】
我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是用“触发点”,还是用“仪式”不断练习;用“公开承诺”,还是先“交押金”;是“写下承诺”,事后“奖励”或惩罚;是“替换习惯”,“平衡内在需求”;是跟外部沟通,“创造良好环境”,还是“每日写下日志”,不断“反思”......
作者提到技巧永远没有基础重要。掌握最基础的方法,即熟练执行“30天计划”,才是需要关注的事情。正如刷牙,我们日常生活习惯,多么熟悉,不会忘记和间断。
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其实就是三页纸,简单概括一句话:“如何坚持一个习惯30天”,这对最终结果至少起到50%的决定作用。
所有的技巧都是为了坚持习惯30天而服务的。
对于初阶学习者来说,减少每天学习量就是一个好策略;这样更能够坚持习惯。
如果需要拖到最后睡前才能完成这个习惯,说明你每天的时间都是饱和的,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替换。用新习惯替换旧习惯。或者可以理解为腾出时间给新习惯,以保证睡眠休息时间,保持精力,才能坚持。是否可以利用上班时间,利用路上时间,利用睡前的时间。观察自己平时有些什么可有可无的事情占据了平时时间,比如刷微信,看朋友圈,如果不必要的朋友圈和刷微信,是否可以替换到。
如果学习环境氛围不浓,是否可以跟家人沟通,让家人一起营造学习氛围。你可以把你的计划告诉家人,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是一种外部的监督,给自己压力。
是否可以跟好友聊聊自己的计划,看看有什么好建议和意见。约出来吃个饭,学习借用别人大脑,一起完善30天计划,以更好坚持习惯。
一系列的与自己沟通,找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