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录制一段视频,尝试许久才勉强完成。通过这件小事发觉,把话说好其实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原来自己讲话是这个样子,好似连话都不会讲,表情、语调、音律、神态通过相机再加工后回传给自己看,才发现表现的多么不协调。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陷于习惯性思维,太习以为常的事情,真正做出来,其实效果截然不同。仔细想想,很多人的优秀和特别其实都是刻到骨子里的,他们把那些别人并不重视的东西能做的习以为常,你不得不佩服,而他却觉得没什么,我就是这样做的啊,我就是这样想的啊,对很多人来讲很难的事情,在他们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能够灵活自如的反应出来。
以前上的一堂礼仪课里,老师讲我不能再教你们走路了,教太多了,最后你会发现原来这么多年,自己连路都不会走,走不好。优雅、端庄、深度、广博,这些表现出来的品质,每一种背后,应该都藏着对自己养成习惯的严格要求。深思自己这么平庸,真是对自己要求太少了,别人能做到的很多事,我并不乐于去做,当然,别人收货的喜悦,我也不会懂。
喜欢高标准严要求下的教育,以前学打字,很多人都是一个手指点键盘,室友说要先学习指法,放在那里,你就知道双手怎么控制,如果真的用起来一指禅,改正过来就又得花时间了。于是我从指法开始练习,很快也就会了。有人说谈钢琴,也得从最难的级别开始练习,一首曲目就够了,我没学过弹琴,不知道具体中间有多少艰难和作用,或许真如此吧,至少经典里面包含的那些表达,本身就是更全面更精度的。《朗读者》、逻辑思维都说到经典的作用,教导小孩子应该多听经典,自然有一种张力去潜移默化的感染一个人的内在。和很多人探讨过经典的作用力,就拿看书、听节目这些我喜欢的事儿来说,从小我就听经济之声,所以基本不听地方类和娱乐类节目。看法律讲坛,打开天窗说亮话,头脑风暴,所以对节目选择也自然偏向于脑力和文学类节目,而少会选择娱乐、搞笑类节目。看过国外电影、电视,对国产的节奏、表达也会存在偏见。这些都是潜移默化习惯形成的思维方式,又潜移默化转移成自己的习惯选择。就像原生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而真正影响我们的,或许更多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和选择。
人会有许多局限,而思维的局限才是制约我们最大的壁垒。我们可以更多去探究自己的边界,多去做尝试,才知道自己其实和自己心里的认知并不一样,而别人对我们的认知,或许也不是我们理解的那样。盲点、暗区、偏见、自我,都会让我们在一个有限的范围看待自己。多去尝试涉猎不同的东西,使用不同的方式,偏离自己的原有轨道,会让自己站在不同的角度更好的审视自己。我们一直做的从外在寻找自己的方式和从内里发觉自己的行动,各有不同。
想起朋友老批评我只说不做,其中到底有多少困难和问题,自己根本也不知道,只有做了,一个个问题被发现,再一个一个去解决,做起来也会很难,只有做了才知道。是啊,连简单的走路、说话、穿衣、吃饭都会千差万别,连发呆都可以发出境界,多去尝试和探索,着手去做才是我们需要去做的第一件事,之后才是坚持和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