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跟一个朋友出去吃饭的时候谈到了“伤害”这个话题。夜里思来想去总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伤害与被伤害,误解与被误解的状态之中。
朋友问起,如何对待那些生活中来自家人和朋友的伤害?
自然,这对我来说,算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我从来没有要求自己放下过,它只是在某一天向我走来,带着很多层慰藉。我知道追逐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更深的悲观情绪当中,所以我只能等它自己愿意到来。
我觉得生活中,很多人对原谅这个词语的定义有所误解。
举一个最简单最耳熟能详的例子,比如你今天把手机搞丢了,你妈立刻就给你买了最新款的苹果手机。此时你会觉得其实丢手机也不见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丢了还能再买新的。
可倘若你的父母和你自己都没办法负担一部新的手机的价格,可能需要你自己花很久的时间去打工去攒钱买到一部新手机。而这部手机从价格到品牌方面都比不上你刚丢的那一款手机。此时,你或许就会陷入某种怪圈----为什么自己生活的如此艰难?为何生活对自己毫不留情?
同理,若是前一秒被失恋了,下一秒就有一个像吴彦祖一样的男孩子出现在你身边。那你也会觉得失恋似乎也没什么了不起,即使跟前任有过什么不愉快,可是当下看来,这也算是成长,不存在什么难以释怀或是无法原谅。
也就是说,原谅是在相比较之下而言的----你后来所得到的那一部分能否抵消你原来被伤害的那个量。
又或者在对方眼中,也许往后的很多年里,可能会在某个瞬间反应过来自己曾经那样做是不对的、是伤害了别人的。可是另一方面他也会觉得“当时那种情境下,我所做出这样的反应是容不得我决定的,当时的格局与思维决定了我不得不那样做,我也有自己的苦衷所在”让人无法反驳。
于是到最后,我们都变成了受害者与施害者---你不曾理解我,我也不愿意去理解你。
我一直都悲观的觉得,我们与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都会存在裂痕或者是嫌隙,包括父母。你可以说父母是无条件的爱孩子的,可那也仅仅是针对完成自我角色而言。
本质上来说,施害者与施害者永远都无法达成绝对的匹配认同。因为各自所处的立场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件事的反馈态度也各不相同。大部分人的思维中都会本能地转向自己是受害的那一方。
这个逻辑思维实际上也无可厚非,因为我们在评价或者分析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只是从单一的层面去对待,而非站在整个事情的宏观层面去看待、去探究当事人的出发点。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跳出自我的格局,此时便会发现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归咎于人性使然----以及所有的对错其实本身并没有对错。
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判断事情对错好坏,是对方眼中可恶至极的施害者,也是自己眼中楚楚可怜的受害者。
可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认同人性的存在呢?我知道,人性这种东西残忍、可怕、不堪。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愿意认同这样一种东西贯穿我们生活、生命始终的话,当我们在面对一些难题、做出一些决定的时候会不会就不那么左右摇摆举棋不定了?
我一直都认同这样一种逻辑:人己有别,相互尊重,对等回报、善恶分明并且不认同一笑泯恩仇。
其实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很多过来人在叮嘱我们:做人要大度、要宽容、要懂得包容别人、不要计较,以及吃亏是福。
哪怕我也遭遇同类型的“座霸”事件之后,我的家人也只是一味的叮嘱我下一次不要据理力争,让让别人、忍一忍就过去了。没地方坐?那就站一会嘛,跟那种人吵架多不划算。
我没做声。我承认自己一直都是一个世俗之人,远远达不到或者此生根本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
进而衍生出来的相处之道是,首先缘分在先,真诚相待;其次平等对待,相互理解;最后是在对方身上所得的那一部分好来抵消他的不好方面,才值得一起走下去。
朋友、恋人都是如此。
我看过很多破镜重圆或者是握手言和的故事,我觉得只要是自己发自内心认同的,那么往后的日子里不管发生什么都不应该再重提。
而如果自己心里本身就过不去,那也不需要找什么借口,比如看在孩子的份上、看在认识这么多年的份上、看在家人的份上、看在他曾经对我很好的份上。
实际上,我们积累的千万次的好都比不上一次的冲突分裂带来的伤害来得更深刻。这也就是为什么恶毒的伤人的话容易说出口,而挽回局面要做的却是更多。
裂痕发生了,就会永远存在。不存在所谓的什么只要和好便会如初,就像一块碎掉的镜子不管再怎么去粘都会看得到裂痕一样。就如同一根卡在喉咙中的鱼刺,不会让体验很大的痛苦,而是沉溺在持续不断的隐隐作痛之中。
其实讨厌或者不喜欢一个人是一种常态,大部分的时间它不会给我们带来太大的不舒适,只要我们远离让我们觉得不舒服、不开心、不愉悦之人身边就好。
对待任何一份关系,都要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这样可以对自己喜欢的人保持一份期待,也可以隔绝对自己所恨之人一种持续的厌恶情绪当中。
这些年我跟父母的相处逻辑,一直都是短暂的在假期回家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很快就要离开。因为我知道,我待得越久,他们在我眼中的那份不好,很快就会盖过他们对我好的那一部分。
至于跟其他朋友的相处呢,只要是不违背原则底线与某种价值观念,也就不需要过多的无可奈何。
人与人之间永远无法达成相互理解的完美关系,更不要去奢望。当你明白这一点,你就会发现其实恨一个人并不代表自己就是一个坏人。这跟你恨的那个人无关,你只是需要这样一份恨意,来提醒自己真实地被伤害过。
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跟“我还恨着一个人达成和解”-----不去压抑它,也不去放大它。就让它待在心底,时刻提醒自己不过是这尘世的普通人。
要知道,平凡之人怎么可能只有喜乐,而没有怒哀呢?
要允许自己可以不喜欢、讨厌、甚至恨一个人,就如同自己也被别人不喜欢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