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并不觉得出身有多重要。
在我从小长大的那个村子,家庭条件都差不多。长大了一点,发现有的同学有好多衣服,想要什么就买什么,从来都不顾及钱,这也没什么,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差距、有什么大问题。
再长大一点,发现城里的孩子,要不从小学过主持、学过钢琴、古筝、学过跳舞、学过书法等等,而我在这之前从来不知道除了上学之外还能报这种特长班。我想学的东西从来没有机会找专业的人指导过。与此同时,我还要仔细计算每一分钱,去个超市看每件东西都要仔细比对价格。每次从超市回来,都觉得充满斗志,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赚钱。课余周末别人计划着去哪儿玩吃什么的时候,我还要算计着时间去哪儿打个零工,几时去图书馆。
这是出身不同的差别。
可是差别仅仅是如此吗?
不止如此,而此仅为九牛一毛,仅为最不重要的那一根毛。
寒门出贵子,寒门难再出贵子。
真正的、有文化底蕴的富家的子弟,从一出生就开始养成了素质,气度,眼界,是像我这样干什么都要考虑钱的人,没有接受更多教育的人,没有见过那么多世面的人很长时间都学不会的。
民国时期那些大家们很少是寒门出身,现在的那些真正的大家也是。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从小的耳濡目染,并不如庄稼孩子被逼上学一样。他们把探索当成兴趣当成乐趣,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想接受更高的教育就能到外国留学,几乎无任何后顾之忧。所以,真正的在某一领域有着高深成就的人,多不是寒门子弟。
虽说现在在农村人人也都知道上学很重要,读书很重要,但是这,有点儿,有点儿不一样。
学习好就是聪明,上了大学就是有本事,然后呢,像我这样,上了一个二流大学,一本的专业,邻居亲戚朋友所有人都高看我、高看我家人一眼,因为这么“好”的学府、这么“高”的学历在他们中是极少的,在他们眼里,这就等于日后会有一个好工作,会赚很多钱。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个大学怎么样,教育水平、教育质量怎么样,未来就业有多难,而他们并不清楚。农村大多数人对读书对好学历的理解还仅仅是留在钱上。
寒门出贵子,在古代,也不过是说在贫困的压迫下,唯有读书这一条出路,能够有权有钱儿。今日寒门难再出贵子,读书也很难很容易地有权有钱。
一切还都停留在钱上。
可是我能说这错了吗?
这没错,千年来都是如此,如今依旧。我也是这样。
我本来想批判地说,读书不该如此,这不是真正的文化不是真正的大学,说地富丽堂皇天花乱坠,可是,谁又是情愿、甘愿的呢。
有富人就必有穷人,有明白人就必有糊涂人,有人专心搞科研、搞学术,就有人为谋生拼命赚钱。
可是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一定比我们父母那一代人,不仅物质上更加富足,而且更能清楚读书的意义,后代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