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小孩子的父母一定都做过这样一些事情:在床头给婴儿挂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小动物挂件,给他们看黑白卡……因为爸爸妈妈们都相信一件事:婴儿看的东西越多,越能促进他们的大脑发育,开发他们的智力,宝宝以后会更聪明。所以,这个理论到底靠不靠谱呢?
心理学家罗森茨威格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三只一胎所生的老鼠分配到三个不同的试验环境中。一只老鼠在普通的实验室笼子里;一只在像“迪士尼”一样的笼子里,里面每天都会有25种不同的玩耍物品;最后一只在一个什么都没有的“贫民窟”里。老鼠们在这三种笼子里待了几周之后,罗森茨威格和他的同事们对它们的大脑进行了解剖:结果发现……
相比“贫民窟”里的老鼠,“迪士尼”笼子里的老鼠大脑神经元更大,并且,它们大脑内的DNA和RNA比率也相对更高。
这个神奇的发现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中都得到了其他学者的极大关注,他们也都用各项实验得出了与罗森茨威格他们一样的结论:环境影响大脑发育。
简单点说,见多识广的人更聪明。
那么怎么才能见多呢?
� 1、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每天都会主动或者被动地接收到无数信息,今日头条,百度新闻,地铁内的电视,甚至是灯箱广告,都是我们信息获取的途径。很多信息,当你看多了,潜移默化中,它就会映入你的脑海之中。比如我读初中时,班上有个同学英文特别好,词汇量大到惊人。熟了之后,我发现了他英语好的秘密:人在哪,英语就学到哪。他出门看到有英文字的地方,银行,海报,招牌……都会习惯在人群中多看它一眼。久而久之,他的词汇量越来越大,并且对英语的敏感度也越来越强。因此,博闻广见的人一定比天天宅在家看电视剧的沙发土豆们大脑化学活动更活跃。
� 2、多与人交流
中国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说明,在人与人的沟通之中,是会彼此刺激对方的大脑,促使新想法的产生。近几年在培训中,引导技术变成了一个热门词,而在引导式的培训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大多的工具(比如周游列国,亲和图,世界咖啡等等)都是为了帮助学员尽可能多的与其他人进行讨论,以便好想法的产生。因此,我们会发现“闭门造车”并不会让我们想出多优秀的方案,相反,“众人拾柴”才会让彼此的脑细胞更活跃,让更多,更好的新想法萌生。
不管是婴儿还是成年人,接触不同的资讯,与不同的人交流,都会让我们的大脑神经元变得更发达。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脑子不如读书的时候好使了,不是因为我们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而是因为读数时我们会迫使自己看很多的书,学很多不同的知识,每天我们也会和同学、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这些事情都能帮助我们的大脑进行更频繁的化学运动。而当我们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如果我们不能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向这个世界多看、多学,我们也将如那些住在“贫民窟”里的老鼠一样,被那些住在“迪士尼”里的老鼠们远远甩在身后。见多才能识广,学习才能让我们的大脑不断变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