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看着美国家庭系列剧《成长的烦恼》长大的七零后尾巴尖,剧中当心理医生在家办公的爸爸,美丽能干有点强势的妈妈,三个性格各不相同、但都善良可爱的儿女,一个个在生活中能找到原型、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让当年的我和爸妈,坐在电视前看了一集又一集。
现在电视里,寒暑假必播放的《家有儿女》,和当年的《成长的烦恼》比起来,成了“中国特色”的翻版。
那个在家办公做心理医生、兼职家庭煮夫的爸爸,杰森·西沃有时逗比,有时严肃,有一点点妻管严,又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家庭中的陪伴,是一笔家庭的无形财富。
自然中有山的巍峨、水的柔美,有白天的灼热、夜晚的清爽,人性有男人的阳刚、女人的阴柔,古人比现代人更明白和自然世界相处的原则。越接近自然万物的本源,越明白男女各有其性别特征,发挥其所长,才能使一个家庭平顺和睦,这正是千万年来、形成的不可否认和抹煞的自然规律。
但是,在带娃育儿的问题上,妈妈在家身兼数职、一人担当,爸爸最远的距离是在沙发上却从不带娃,这样的分工合作,是万万不行的。最完美的家庭中,爸爸与妈妈缺一不可,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维护家庭、养育子女的责任,必须共同完成,缺一不可。
2.
记得小的时候,生病了总是粘着妈妈,发烧会整夜整夜给我用酒精擦腋窝、腿窝,吃的东西弄的软软的喂到嘴边。但是,玩的时候,总是喜欢找爸爸,平时习以为常的玩具,总是能找到新的方法玩,让我觉得新鲜有趣。
如果去公园,也喜欢爸爸带着我去。记得有那么一个晚上,公园人不多,我去爬一组滑梯,有好多条“道路”可以“登顶”。爸爸就坐在下面的长椅上,看着我,我到一半不敢爬,想下来的时候,也不起身,就告诉我手脚下一步往哪里放,然后我就上去了。
等我坐滑梯下来,又出了一个“新题目”,说:“宝宝,你去从那个绳梯爬爬,看看怎么上去。”我就又欢欣鼓舞地“换一条路”,接着爬。
那一次,我把爬滑梯的每一种可能都尝试了一次,好晚好晚才和爸爸回家。
这个小事,为什么我记得那么清楚呢?因为从小我就是一枚“胖妞”,和伙伴一起玩耍,跳皮筋、砍子儿、捉人,都比别人反应慢,伙伴们不喜欢和我一拨。
如果是白天人多的时候,我怕胖乎乎的身体动作笨,被别人笑话,有再多人鼓励也不肯去爬;如果是妈妈奶奶带我来,肯定怕我摔到,不敢让我上,或者站在一边护着我,我更战战兢兢爬不高。
正是因为和爸爸那一次,让我第一次完成了那架滑梯的所有可能,后来和别的伙伴来玩,她们从哪里上,我也敢跟着爬,不再自卑不再害怕了。
上学之后,做前滚翻、学骑自行车,去公园学划船,都是爸爸教给我的。直到高中,体育课做不好的项目,我还是会要回家让爸爸陪练。
记得高一女生学双杠,我胖乎乎矮墩墩的身子连双杠都撑不好,更别提做动作了,看得老师直撇嘴呲牙。周末我就又拽着爸爸,去他们单位小体育场的双杠上练,仿佛这就是我的“救世灵丹妙药”。
一个星期之后的体育课,我照样胖乎乎矮墩墩,可是在全班女生面前,完整地做完了要求的动作,并不优美,也没有出奇的难看。当时体育老师的眼睛瞪得好圆,同学都善意地夸我好棒,我的心情特别好。
我爸爸是数学老师,他带我出去玩,有时会特意说,你算算今天咱们一共花了多少钱。我就在心里几分几元几毛地算,算对了就好开心。
爸爸这样并不为了告诉我花钱多,让我从小就有穷要省钱的想法。只是为了让我练习心算,对钱有概念。到今天,餐馆点菜时,我看完菜单点好菜,就基本能报出花费的钱数。
在我慢慢长大的岁月里,爸爸给了我很多很多,教我勇敢、不畏惧,还会给我讲妈妈的不容易,让我懂得包容和理解,感受爱学会爱。
3.
我并不漂亮,能力在同龄人里也不特别强,有那么几年,生完宝宝胖得完全没有样子,原来年轻时身材的小巧可爱也没有了,脸圆的好像一个饼,拉得鼻子嘴好横、好大,大眼睛挤得没有了地方。
我先生说,一直奇怪我为什么无论什么时候,都那么自信,总是有很好的自我感觉。他说我从来没有担心过,他这样一个优质男被别外面“妖艳的家伙”勾引。他还奇怪于我的“心大”,即使有看起来很大的难题,我也不畏惧,总能想办法过去,想做就去做,想学就大着胆子去学。
即使我和他开玩笑,也会说“好啊好啊,我不被你拖累,我也能找到更好的啦”,他更是酸酸地好奇,难道是我脸大、心也宽。
后来,太胖的身体影响健康,我还是减少了体重回到正常的范围,我先生更是看着我啧啧称奇:“我也不嫌你胖不要你,你还真是説减就减了”。
那时候,我时常奇怪,觉得先生有什么可奇怪的呢,我就是觉得自己没有值得自卑的啊,我想要自己更优秀,让自己有被自己接受和喜欢的身体,当然会去减肥啊。
我觉得自己很好,我和你的婚姻因为爱结合,也相处很愉快,彼此照顾付出,我为什么无缘无故担心你会离开?而且说个小私心,即使你不喜欢我了,因为什么原因分开,我也一样可以继续寻找自己的另一份幸福啊?
后来我工作需要学习了心理学,明白是因为我有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有一个耐心陪伴我长大的爸爸。在我从小的潜意识里,我什么样子都是被家人接纳的,而且被成长中最重要的异性——爸爸——接纳。
我从小从来不用担心自己被嫌弃,也不用小心翼翼地做什么去讨好他们,才会得到爱。正因为如此,我才能坦然地做自己,从不卑微地讨好,从不小心地看脸色行事,所以长大之后的我,不够漂亮,却依然大方自信,对自己有与生俱来的安全感。
如果,一个女孩子,有一个大男子主义专横粗暴的爸爸,从小在家中和妈妈一起,小心翼翼地看爸爸的脸色过活,那么她长大后,要么缺乏安全感,也会在感情世界中迷失自己、特意迎风讨好,要么干脆不想成家、不想像妈妈一样在一个男人的阴影下过小心翼翼的一生。我身边的人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我曾经观察过我的学生,孩子的性格,和父母有很大关系。有一个男孩,一段时间里在学校总欺负同学,有了矛盾很多时候,就直接“动手”了。请来家长,妈妈和奶奶都很有知识,也严厉地教育孩子,可就是不太见效果。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孩子的坏习惯有了改善,我很高兴孩子“长大”了。
他爸爸来开家长会,说起孩子的变化。他爸爸是个翻译,原本常驻在国外,那段时间调动了工作,只偶尔在国内出差。他爸爸说他们夫妻谈了,说孩子大了很多问题,必须爸爸和儿子沟通,爸爸常年在外,是不行的。
此时,我才明白,原来他“长大”的原因是爸爸回来了。因为男孩子看到别的孩子身边有爸爸-——这个强壮的男性,而自己身边没有,潜意识中会焦虑,没有安全感。而孩子也不能表达出来,所以他就表现得多动、有侵略性、遇到问题会用“武力”解决,这是他潜意思里自我保护的方式。
父母常吵架的家庭里,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看别人的脸色。你细心去观察,这样的孩子与在和睦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绝对不一样,后者脸上会有那种坦然、自信、平和、一点点恃宠傲娇的神情,前面说的那种孩子是绝对学不来的。
有很多小女孩未必容貌特别好看,但是在学校很容易被老师喜欢,被同学欢迎,她们也大多都来自很和睦温馨的家庭,会有一个宠爱她们的父亲。
4.
爸爸的“责任感”和带娃能力,其实是可以培养的。
原来我的先生也是一个甩手大掌柜,常常引用印度领导的名言:孩子六岁前都是妈妈的责任。让他帮忙,一肚子“客观理由”:孩子不找他,他弄不好,没时间太累太忙……
为了这些问题,我们两个没少吵架。特别是晚上,我家宝宝特别“精神”陪她讲故事一个小时也睡不着。
我先生把卧室门一关,就出去看电视玩电脑,留下我在卧室跟孩子“奋战”。我急着等孩子睡也要看书工作,于是脾气就越来越急,孩子就更闹腾着不睡。最后,我们三个人,孩子哭,大人气,闹到十一点多才安生。
有一次,晚上我累的不行,早早就靠在床上等着哄孩子睡觉。我先生也坐在旁边和我聊天,聊得什么我不记得,只记得聊得很开心。宝宝本来在厅里看动画片,后来自己主动关了电视,爬上床来,挤在我们两个中间,听着我们聊也插几句嘴。
结果那一晚,孩子睡得特别快、特别安稳,大概是我和先生之间和谐温馨的气氛,让她觉得格外安心。
我们一起反思,怎样才能让孩子有安全感,没有比一个爸爸爱妈妈、妈妈不抱怨的家更让孩子安心的了。从此后,我们有分歧也不在晚上孩子面前争吵,尽量多聊天,让孩子感兴趣也参与进来,晚上营造一个宁静温馨的气氛,孩子睡觉也不那么难了。
大概宝宝五岁那年,我买了电影票,死说活说让孩子爸爸自己带宝宝去。虽然人是推出门了,但是我想想宝宝的大衣外套、帽子手套、水壶书包,是不是能安然带回来;想想宝宝门口卖的宝宝喜欢的动漫贴纸、爆米花冰淇淋,她爸是不是会给宝宝买;想想万一电影情节有宝宝害怕的地方,没有我在身边怎么办……
两个多小时就在我的忐忑中过去,结果他们回来了,大人没闹小孩没哭,都高高兴兴回来了!他爸爸特别骄傲地对我说,很多家长看见他自己一个人带着这么可爱的小闺女,都忍不住多看两眼,而且还尽可能给他们行方便……
原来刚才我都是多虑了。他们两个没有我,相安无事!
妈妈和爸爸带孩子的方式是不同的,只有妈妈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天衣无缝的照料,远远不够;爸爸的粗线条、放养式管理,孩子也是喜欢的。所以,不要怕,把小孩子“扔”给你家的“大孩子”,爸爸也是能胜任的!
如果做妈妈的不放心,一个劲嘱咐唠叨,一个劲示范强调,反而可能激发爸爸的逆反心理——反正你不放心我,我正好不做了,乐得清静。
放手让他去做,不要“管”的太多,不要让孩子爸爸有被监视的感觉,万事开头难,让爸爸和孩子相处用自己的方式去开头,亲生的血脉自然会帮他们找到合适的相处方式。
于是,我大力恭维、极力表扬,一个劲地夸啊夸,心里小算盘打啊打,继续为我先生设计这样的“露脸”机会。小试牛刀之后,我先生不再如原来那样,对带娃有畏难、排斥的情绪,我这个当妈的乐得清闲,看着他们和谐相处。
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幸福的家庭,光有乐于奉献的妈妈远远不够,爱家爱娃的爸爸也万万不能缺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