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壹圈
有时走得太快也是一种错,生而逢时才是最大的幸运。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当天恰是双十一,对李安导演的这部新作之前并没有太多关注,是后来在朋友圈看到,据说在国内是以120帧、60帧、24帧/3D的规格上映。出于对这项新技术的好奇,所以决定到影院看看。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李安的电影,总觉得他的电影是能沉寂又能适时爆发的,和他本人一样,很有节奏感。而李安也是少有的几个能将商业与文艺、将中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导演。
他的电影票房一般都不会差,少年pi、断背山、卧虎藏龙、理智与情感当年上映均创票房新高,他个人也被称为是华人导演中的标杆性人物。但此次在11月11日上映的《比利林恩》票房却并不算太好,最终败给了以炫目特技为噱头的《奇异博士》。
看比利林恩是在影片上映后第三天,按说新片上映该是高朋满座,但走进放映厅却有些出乎意料,最佳观影区稀稀拉拉总算是填满了,然后其余地方就彻底给黑夜淹没了,空荡荡一片,完全就是之前在影院看文艺片的场景。
这片子票房为何如此凄惨,看完之后个人认为这可能与电影新技术在普通影院的无法施展以及影片故事缺乏创新有关。
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是被影片的新技术吸引而来的。影片宣传海报上赫然的写着120帧/4K/3D格式拍摄,于是好奇这对我们观众会是怎样的一种观影感受。
李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解释,“120帧让画面没有抖动,4K让画面更清晰,再加上3D,你会觉得离角色很近,看更舒服,更有亲历感”。
抱着要去感受高科技的心里,到了影院,最后却发现普通影院根本都无法支持这部新技术电影的播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普通3D电影,未来电影并没有真正带给观众多大惊喜。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大概是很多和我一样有着尝鲜想法的观众共同的感受吧。
虽然如此,此次李安在电影技术上的探索依然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他在试图解决观众“晕 3D ”的问题。
学电影的人都知道,电影的帧率与画面的细腻度、人物动作的流畅度息息相关,当电影帧率过低无法呈现流畅画面时就可能会让观众有晕眩感。当下大部分电影院放映的帧率一般都有24 帧每秒 。
为了避免卡顿、出现眩晕感,升级了观影体验感。李安尝试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每秒帧率提高到120 帧,几乎是其他电影的5倍,并结合电影界最尖端的K 高解析和 HDR 高动态范围图像显示技术,打出一套技术的组合拳。
真正的开启了电影新纪元,但唯一遗憾的是先进的它有些生不逢时了,导致最终无法完美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正如李安导演自己所说《比利林恩》是他在电影技术上的一次探索,想必他的重点也都集中在这上面了。所以对于影片的内核故事来说,剧情缺乏新意,略显老套。不免让人想起之前出现过的众多类似《比利林恩》反战片。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述的是19 岁美国士兵比利·林恩与战友从伤亡惨重的伊拉克战争暂时回国参加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的中场表演,通过表演过程展现他们在战争中的所有残酷经历,以及周围人对这场非正义战争的认识。
镜头前大兵们被授予美国英雄称号,但他们的心理却因战争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记忆深刻的一幕是比利林恩和几个大兵站在舞台表演。
舞台四周庆祝的烟火四起,让这群自称心理没有因为战争受到心理伤害的大兵们张皇失措,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后还是依借节目组工作人员的喊出的军队口令才将他们控制住,在舞台上呈现出一场略显呆滞的表演。
片中借不同人物对战争的负面评论很多,观众也顺理成章的将该片定义为反战片,但李安本人却说,这不是他的拍摄初衷,他只想通过《比利林恩》讲述军人,了解这些英雄内心最真实的情感,通过他们对战争态度来反映一种无可奈何的宿命感。
但在观众看来当热闹的感恩节场面与硝烟弥漫的血腥战场衔接在一起相对比时,总还是会读出些许的讽刺。于是《比利林恩》最终有了反战片的头衔。
不过仔细观看也会发现,其实导演并没有偏离宿命主题,正如片尾电影公司老板对大兵说,“你们的使命是保护国家,而我是拍片娱乐大众。”所以最后这群美国大兵一个不落得回到了他们的底盘——战场。
而借老板之口说出自己心声的李安,也进一步向观众说明了拍电影便是他这一生的宿命。从种种细节看来,反战片确实不足以概括这部电影,宿命更加合适。
《比利林恩》最终没有拿到高票房,表面上是败给了《奇异博士》,事实却是败给了落后的影院,败给了还没普及的新技术。因为有时候走得太靠前也会是一种错。
希望这位以拍电影作为宿命的导演
回未来能有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