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水蛭野生资源越来越少,药材市场缺口较大,促进了人工养殖事业的发展,但就全国来说,其养殖技术都不太成熟,在这方面系统研究的专家较少,一般养殖者都是靠自行摸索。根据各地养殖经验和现状,我们将这项养殖技术进行了一些总结,分享给朋友们,希望对从事技术服务和相关养殖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养殖方式及日常管理
1、以水泥池养殖、环沟养殖、大缸养殖方式为主时,由于单位水体较小,水质容易变坏,一般要求每周换水1 次,每次更换一半,换水时先将下面的污物抽掉,然后加入等量的新水。
2、池塘养殖:水体较大,不容易腐败,但也要注意水质的变化,养殖水蛭的水色以黄褐色、淡绿色的水体为好,最好能保持微流水,使池塘水保持10~20cm的透明度。注意防高温和防低温,高温时可搭遮荫棚防暑,低温时可覆盖塑料膜延长秋季生长时间。如果采用日光温室养殖,要及早转入温室内,打破水蛭的冬季休眠习性。要在养殖池中放些水浮莲、水葫芦等水草,枯死的水草要及时清除,搭配放些石块、瓦片、木板、竹片等物便于水蛭藏身。
3、投料:水蛭主要摄食螺类,吮吸蚯蚓、鱼、蛙及畜、禽等动物的血。人工饵料主要是由各种动物的血、鱼粉、米糠及其他植物性蛋白饲料、功能性复合营养调节剂等配合而成。一般每亩(667平方米)水域一次性投放螺狮25kg左右,让其自然生长繁殖,供水蛭自由取食,每周搭配喂1 次动物血和人工配合饲料。也可全程使用人工配合饲料投喂。
4、巡塘:每日早晚各观察1 次。检查水蛭的活动、觅食、生长、繁殖等情况,是否有疾病发生,防逃、防盗设施是否有损坏,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水蛭对环境和水质要求不很严格,在轻度污水中也能正常生长,但高密度养殖时,水质要保持清洁,并要有一定的溶氧量。
5、记录:记录种苗放养的时间和数量,水温、水质,投料种类和数量,疾病防治以及捕捉与销售等情况,以便积累科学数据,总结经验,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二、繁殖期日常管理
水蛭繁殖期要经常绕池巡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水蛭产卵的场所,土壤要达到要求的水平,泥土要松软。防逃设施如稍有损坏就应及时补好,防止水蛭外逃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1、温度:繁殖期水温最好控制在25 ℃ 左右,若水温超过30 ℃ 时,应采取遮荫降温措施;若水温低于15 ℃ 时,可采用塑料膜覆盖。尤其在晚上,更应注意防止温度的突然下降。
2、湿度:应掌握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卵场的泥土的湿度要达到30%~40% ,防止过干或过湿;另一方面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
3、水质:繁殖期应保持水质清新,有一定的透明度。要做到勤换水,或保持微流水。繁殖期水蛭会消耗大量能量,因此饵料要精良、充足,更要注意饵料的新鲜。主要应以活体动物如蚯蚓、螺类、动物血等为主。
4、病害防治: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定期进行消毒、改底。改底产品建议使用15%~30%含量的《过硫酸氢钾底改片》,同时结合《生物底改》进行改底,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效果较好;
消毒建议:使用少量漂白粉或二氧化氯(一般7~10天消毒1 次),最好使用《过硫酸氢钾消毒粉》效果好且基本无刺激;
需要注意的是:用量一定要少,切不可随意加大用量,否则对水蛭的繁殖极为不利。如发现有生病的水蛭应立即隔离治疗,防止疾病的蔓延和传播。
5、记录:将繁殖期间的温度、湿度、投料、水质、繁殖数量等情况,尽量详细地记录下来,以便总结经验,提高繁殖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