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律师与全红婵
关于全红婵被诋毁的事件,舆情还在发酵。一个新闻事件背后有不同声音本是正常,我向来不愿卷入有争议的话题,但最近出来一位据说是知名律师的人士为朱记者说话、指责《南方日报》违反比例原则。惹得一些网友对着镜头破口大骂“你们这些律师”。我想到这些年一些无良律师使得整个律师群体受人敌视,法律也备受株连累背上了原罪。作为一个曾经的媒体人和法律人,我忍不住想说几句话。
首先要说的是,这次奥运会与冠军对话的几位记者确实让人观感不好,以至于全行业被一篇文章嘲讽为“庸才”。当然,那篇文章有以点概面之弊。就本届奥运会而言,还有很多不错的记者,特别是摄影记者,捕捉的瞬间信息量之大,对人心之撼动,是文字报道所不及的,有些经典画面甚至可以申请普利策奖。对后来那位朱记者引发的全网愤慨,站出来做深度批判的,也大都是媒体人。在这几年各种社会矛盾中群体极化现象下,媒体人没有不分是非地抱团护短,这种集体自省能力,实在难能可贵。相比之下,律师群体很少对同行提出批评,也许因为高压线遍布的执业环境已经让这个群体步步惊心,媒体人的集体正义感在法律人身上很难看到,多少有一点悲哀了。
这个事件还没有结果,也许背后需要平衡的考量很多。促使我忍不住想说话的,是这位知名律师对南方日报的指责。众所周知,单向传播的时代早已过去,记者不再是无冕之王,媒体的角色也不再单一。因为朱记者的身份,南方日报成为这个事件的新闻当事人之一,它必须尽早做出回应,不论后续如何,都是一个态度。这也是我们平时培训领导干部应对媒体平息舆情的要求。
相反,作为主要当事人的朱记者采取了隐身回避。但他实际并没有沉默,而是用“完整视频”为自己辩驳,也是一种不错的对策,同时达到二次传播的效果(如果作为侵权视频,是应该停止公开播放的)。最初听片段视频,听那些用语就像听到一个人在街上骂粗话,只是直觉这记者素质太差,对全红婵不会构成什么实质性伤害,所以不太在意。直到这位知名律师出来说朱记者被断章取义了,于是我也认真看了一遍所谓的“完整视频”。不看还好,看过之后很是不舒服。整个语境充满了傲慢的说教和狭隘的偏见。我不知道这位知名律师如何从这样的语境中读出“善意”。虽然每个人对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感受,但作为基本人格权的不容侵犯,我想这位知名律师应该不会不懂。
我不知这位知名律师的用意是什么,如果是普法,为何不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却要卖弄一些深奥的专业术语唬人?信息不对等的老百姓只能认为被法律“霸凌”了,以朴素的抵触情绪对法律破口大骂,这样的“普法”效果也太失败了。如果他是想真心为朱记者辩护,在一片喊打声中,却不为朱记者理性分析一下他的行为面临的法律风险、以及可以豁免的条件(比如全红婵的大度,使得民事侵权后果得以豁免),而是以个人感觉武断地评判当事人主观无过错。如果是借热度让自己更加“知名”,我想他是实现了,但同时也可能在业内同行眼里留下一个笑柄。
首先来说说他对朱记者动机的认定,法律上的动机和目的向来不以行为人的自诉为认定标准,而是以客观表现的行为、前后关联事件来判定。如果遇到过失责任的判定就更难一些,但通常也是以一般人的认知为基准、结合行为人的文化水平。朱记者如果中文不好,使用这些语词完全应该谅解,但是作为一个记者,如果说预见不到这些用词在公开场合对他人形象的伤害,这种说辞是很难成立的。更不要说作为记者的职业操守,对公众人物评价应该承担的注意义务。
出语伤人,唯一可以让人谅解的就是没有恶意,我们可以善良地设想朱记者也许个性就是口无遮拦出言不逊,据说他先前对出生贫寒的跆拳道运动员郭清也有过类似的歧视性言论。他也许是习惯了,但这种习惯作为一个记者是真的需要被矫治的。如果他真如我们的设想没有恶意,他本可以学习白岩松及时道歉取得公众谅解,但恐怕现在他也已经错过道歉的时机了。没有认错的勇气其实是一种人格缺陷,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作为一个人是不完整的”,也希望他能感受到行业惩戒的教育目的正是出于治病救人的“善意”。
先来说说这位知名律师批判南方日报违反了所谓的比例原则。其实比例原则作为一个行政法术语在这个case的目前阶段是完全不适用的,法律人都心知肚明,我不理解这位知名律师为何要如此故弄玄虚,造成普通民众对法律又怕又恨。老百姓对刑法的罪刑相应、罚当其罪并不陌生,基于同样的法理逻辑行政法有了“过罚相当”原则,一个人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伤害与因此承担的法律后果也要相对应。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的,需要均衡公众权益与个人权益。这位朱记者,他伤害的其实不只是全红婵个人的声誉,众所周知这个小女孩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对她的贬损在一定程度上也贬损了我们的国家形象。我们经常在法官判词中看到“民愤极大”、“社会影响恶劣”因而从重处罚的表述。朱记者引发的民愤也是有目共睹,如果一点后果都没有,还真是不符合这位知名律师所说的“比例原则”。南方日报作为一个民事主体,即便因为员工损害公司名声而解雇该员工,也是它的权利,却因声明“要依纪依规处理”就被@“很无耻!”我真怀疑写下这三个字的人是不是律师。
至于其他的说辞更是不值一驳,“不可侮辱”被他偷换概念成“不可评论”,尤其还强调全红婵在朱记者面前还是个未成年人,这逻辑似乎是:因为是未成年人,人格权利就可以不被尊重?莫非这位知名律师不懂言论有边界的法律常识,却提出“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我注意弹窗出来为朱记者喝彩的人虽然少数,但有一个共性就是多少都带着对全红婵成功的不认可甚至有恨意(比如称赞“勇敢的朱记者”),他们并非同情朱记者,更像是需要这个记者做代言人发泄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包括这位知名律师。
在人人都是记者的网络时代,好在我们的主流媒体能引导正能量的声音,社会还有正气。最近央视的“面对面”访谈节目受好评,正是主流媒体以最专业的手法,不但有效回应了关于“媒体进入庸才时代”的质疑,也以真相的呈现纠正了朱记者对全红婵的狭隘评判。
话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董倩,是我一直喜欢的央视主持人。她直白犀利的采访风格曾经备受争议,在这次对全红婵的访谈中却能赢得全网赞誉,与先前那几个令人失望的记者映衬多少有关,显得尤其亲和。但认真听每一个问话,会发现她的采访风格依然不变,步步追问直达被访者隐秘的内心。只有17岁的全红婵,能应对得如此从容,以她的知识水平,实在是出人意料。董倩与全红婵的对话能受公众喜爱,在于双方都在求真求实,问的都是公众想知道的问题,没有官话废话,却不回避敏感虐心的拷问;答的又都是十分解渴的信息,没有空话套话,却感人至深。一个有温度,一个有高度。用董倩的话说,全红婵用朴素的语言却表达出通透的人生智慧。当然,这种良好互动很大程度有赖于高品的记者营造的信任氛围,那么对于素质一般的记者,全红婵的应对态度虽然欠老练,但并没有到“不得体”的程度,基本保持在“假话绝不说、真话不全说”的安全线内,特别是把一些容易引发舆论灾害的问题直接“聊死”,一剑封喉(比如被问:看到哥哥出现在现场什么感觉),其实也正是我们在培训中常说过消解新闻敏感性的应对技巧之一。我曾多年从事政府应对媒体的培训,提醒学员最多的是“不要得罪记者”,在我看来,全红婵唯一的失误是真的得罪了朱记者。但反观我们那些教学中那些案例主角,被记者气得当场失态的,并不乏我们身经百战的领导干部,我们又何以苛责一个17岁的年轻人?
应该说,这次巴黎奥运会被吐槽的一些记者,大都无意于刁难,只是采访水平有待提高,有些提问确实看不出有什么新闻价值。但对于那位追着全红婵问“你累不累”的记者,我很是同情,因为我注意到他前面还有一句话铺垫,看来是做了采访提纲的,只是没分清楚不同的采访形式。我想起1998年我在北京采访两会时,也有一个年轻记者在大会堂门口用话筒堵住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斌生:“张老师请您谈谈依法治国!”被访者本是一位非常健谈的法学专家,所问也是他擅长的问题,但被突如其来的宏大题目弄得语塞,只好支吾着逃走。有经验的记者都知道,有些话题只适合专访不适合拦截采访,这些都是年轻记者难免会犯的技巧错误。但是,那个“我考考你”、“我教教你”的提问,却不只是采访技巧问题,至少在我做记者的那些年,没有见过这样的同行。
我仍然不愿以最坏的恶意揣测这位朱记者,因为精英阶层里很多人难免会因自己的经历、以自己的眼光对其他阶层的人怀有不同程度的偏见,其实包括我自己,因深受知识分子家庭“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影响,对走捷径一夜成名的年轻人总有些存疑,所以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夺冠后受到热捧,我是很淡漠的。甚至对于网民们在东京夺冠当夜就涌入湛江把她的家作为网红打卡点,还心存几分反感。
我第一次关注全红婵,是两年后看到美国时代广场大屏幕滚动播出的东京奥运会女单10米跳台画面,被深深的吸引,才发现跳水可以这么唯美,再看那些被泳联认定为教科书级别的分解动作,更是体察到这些精品动作背后的艰辛。朱记者“不懂为什么老外那么爱看跳水”,在他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疯疯癫癫”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自己的审美能力欠缺呢?如果他能接受这么多人因为全红婵而爱看跳水,他就会理解这个小女孩的贡献不只是小小的金牌,而是对外塑造的光彩夺目的国家形象、对内抒写的一个贫寒子弟隐忍、拼搏、追求尽善尽美的励志故事,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引领年青一代的价值观。
我第一次对她心生敬佩,是西安赛事后,从跳台到领奖台,看到她的神情,我能感知到这个小孩子默默承受的重担。此次巴黎奥运会,再次证明她的心地善良和超乎常人的格局。这样人格健全的孩子,怎么就被论断成一个“不完整的人”了呢?我相信这么多喜爱她的人,都不是因为她冠不冠军,而是从她身上寻找我们自己所向往而又缺乏的内心纯净。
自然,全红婵还有很多成长的空间,她不可能是朱记者标准中的“不爱学习”的孩子(有几个七岁的孩子会说自己爱学习呢),因为这三年的变化已经看到她是不断在学习进步的。作为一个现象级运动员,她的后续发展是值得跟踪的,也是思考我们传统教育得失的样本。我真心希望她今后的学习中不要被教化成一个格式化的“冠军而已”,希望她真的能如她所愿:“做我自己”。
很多人关心这个小女孩的未来,还有人做各种预测,我从一些所谓的“预测”中嗅到一股高高在上的腐臭味。诸如以她的家庭所在的阶层、断定她不过就是回原籍做个教练而已,口气里充满讥讽嘲笑;还有人评估她的商业价值不如谁谁谁,不能代言高档商品等等。我不敢为别人规划人生,但我相信不论她今后做什么,都会做得很好。如果她走专业的道路,她都会精益求精并从中享受快乐;如果做教练也会成为何威仪一样的优秀教练;即便她只做一个家庭主妇,她的品德也能给她的家庭带来幸福;甚至如果她不小心走上仕途,这样一个富有国家意识和悲悯情怀的人,也必定会是百姓爱戴的好官。祝福全红婵!
2024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