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有外地朋友来,陪逛大栅栏。我没买回别的,却从中国书店扛回上下两册钱穆的《国史大纲》,九成新的旧书,只需要50大元。地铁上,拎着用细绳捆好的书,看着用手机看视频和网络小说的人,一下子觉得自己好像有文化起来,被绳子勒着的手似乎也没那么疼了。回家后,先小心翼翼整理了,然后认真地放在书架上,与论语、史记等肩挨肩。然后左看看右看看,有种捡了宝贝似的窃喜,更似乎有一种隐隐的骄傲与自得。
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好多电商有折扣。我连续好几天趴在电脑前选书,对比哪家折扣大,那叫一个嗨。然后还跟身边的朋友一个劲儿安利,说不要错过了买书的好时机啊,有好多书值得买啊,譬如巴拉巴拉一堆。当然,推荐的书目里绝对不会有流行小说之类的。现在想想,真有一股子我不说大家都不知道,需要我来提醒似的那种自高。终于等一箱子的书到货,看着已经要放不下的书架,那种自我膨胀,更是几乎抑制不住。
恩,书是买了,可这一晃好多天过去了,《国史大纲》还在橱柜里当“僵尸”,新买的书好多连外包装都还没拆。再看看书架上一堆刚翻开或者压根还没打开的书,我忽然觉得心中有什么东西爆裂了。
我买书看书是为了什么?为了让陌生人觉得这人有上进心,赚一个爱看书的所谓口碑,多一些夸夸其谈的资格,还就是为了给自己扯一张“虎皮”好显得更高大光鲜?那些被买来的书,如果只剩了陈列的功能,那还不如只买个书壳不更省钱。那些书若有思维,想必每天对我摆出的都是鄙视脸吧,哀叹遇人不淑。
我又有什么资格鄙视流行书籍?金庸的武侠够流行,可我有鄙视金老爷子的资格么?没有!那样的融合了家国历史、人性人情、诗词歌赋的书,我这辈子都写不出!再说,读金庸怎么了?六神磊磊不照样读出了名堂读出了深度。
不说这“武林泰斗”的金庸,即使拿现在流行网络小说作者来说,我又能鄙视什么?无论穿越架空武侠言情,作者们广博的各类知识、庞杂的人物设定、精巧的故事情节、天外飞仙般的奇幻想象,又是我能比拟的么?所以,我这样能写一点不入流的小文字,只会嘴上巴拉几句的人,有什么资格鄙视别人呢。似乎,更该鄙视的是我自己呀!
即使退几步说,我这几年是读了一点书。可是,很明显我在拣“软柿子”捏。故事性强的读起来不怎么费劲的,我看得很麻利。可是,为何《1944:腾冲之围》,我至今还只停留在几十页,半年多了再没进展一步?不就是因为,这本书完全就是一部军事史类的书啊,得对照地图册才能搞明白那些大大小小的战役地点,搞清楚一山一地的争夺是怎样发生的。呜呜,这根本不是我最初所想的,热血过瘾的历史军事小说好不。再如《史记》,作为一个文科生,竟然从来没看完过。去年发心要认真读,却先捡起来看的是“世家”,理由很简单,有故事性,好看。并且,看过的书我似乎也就是看完拉倒。既不做笔记也没有转化成什么心得之类的文字。用一个词形容:白看!
现在流行寻找“初心”,那我读书的初心又是什么?是渴望和陪伴。在闭塞小县城长大的我,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当时能找到的最好的途径就是看书。父母下地干活,还未上学又无人看护的我被锁在家里,仅有的几本小人书还有新华字典以及糊在墙上的报纸,成了我最好的伙伴。渐渐地,书在我心中有了至高的地位。为了书,可以放弃香喷喷的烤红薯,可以偷偷克扣自己生活费,可以不顾县城唯一的新华书店营业员的冷脸。曾经,无数次打着手电筒蒙在被子里看书。抄写优美段落的笔记本用了一本又一本,一些精彩的句子我能随口背诵......
可以说,书为我打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把我拔出了那个闭塞的村庄。如果没有书,我或许就是鲁迅笔下的“闰土”,只看得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曾以为,书,永远不会从我床头消失,对它的爱永远不会消退。可是从什么时候,书于我不再是必不可缺的水,而成了华丽的外衣?有句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渐渐长大中,我却忘记了这份长情。直到现在,蓦然回首,一地鸡毛。难道,我现在不需要扩大自己视野了么?就是因为有了漫无边际的网络,所以我不需要陪伴了么?可是为何心里的黑洞反而越来越大,我似乎找不到充盈感了。
心中自大自得的虚幻的肥皂泡爆裂后,我终于回到了冷酷的现实。我什么都不是,充其量只是一只坐井观天的蛙呀。只看得到小小井口便自以为那就是全世界,被井口透射的一点阳光照拂就以为自己光芒万丈。
有人说,种树最好的时机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那么,重新捡起书本来的最好时机,是不是也可以说,一个是小时候一个是现在呢。
愿我,这只曾不知天高地厚每天瞎蹦跶的井底蛙,沉静下来,从书籍中汲取阳光与色彩。终其一生我或许都无法站上珠穆朗玛俯瞰世界。可是以书为梯,我总能多体验到一点高处的风光。以书为笔,我一定可以让苍白的内心变得灿烂一点。所以,虽然注定不能拥有全世界,但我可以决定让自己拥有一个色彩斑斓的独我世界,也不差,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