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早上习惯性的打开手机看QQ,刷微博,应该会有很多人都不记得今天是传统佳节——重阳节的。我们嚷嚷着中秋小长假,在十一的前一天又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们好像变得只开始关注那些有假期的节日,好像开始变得有些肤浅。
早上起床,意识到今天是重阳节后,先是给奶奶打了个电话。老人们总是有着属于她们那个年纪特有的接听速度。
她去年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晚上突发脑梗,好在幸运,用上了我们那个小城市大医院里的最后一支德国进口药来溶栓,也就恢复了意识。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四进四出医院,身体也愈发衰老。我过年回家,发现她没有以前那么爱说话了,不再拉着我唠着东家长李家短的闲话,也需要拐棍才能勉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上厕所需要人搀扶,看电视也需要有自己特殊的“雅座”,整个人很容易就变得很累,于是下楼也变成了一种奢侈,虽然只有三层的高度。
在电话里也只是和她简单的问候了一下。一直以来,和长辈们的谈话无外乎于天气,衣食和“你忙”。挂了电话后,又仓促地拨通了手机里属于姥爷的那个陌生号码。
他今年已年过八十,前一阵子做完了白内障手术后,也就看清了自己每天所吃的白米稀饭,听说还为此高兴了好一阵子。暑假从天津旅完游回家,还特意给他带回了一个寿星老皮影,在妈妈意料之外的,他没有说一句拒绝的话,笑得像个孩子一样默默地接受了。今天的简短通话,开头就听出了我的声音,可嘴边说出的却是另一个孙女的名字。他一个耳朵已经很背了,最多一次,一句话,我重复了四次,声音尽量大,话语尽量清晰,可显然的,他越来越老了,有时上下句会毫无因果关系的,被他连接起来。就像我问他:
“饭吃的怎么样啊 ”
”嗯,今天你二舅那人太多,就先不去他那溜达了 "
“哦,好,没事还是要多走一走,等过年我就回去了呢 ”
当你逐渐可以感知到至亲一点点靠近死亡的边缘时,你站在这一端,看着那一端的她慢慢行走困难,身体肿胀,你却什么也做不了,这是一种最无能的卑微。从此以后,故乡只有冬夏是没错的,你陪伴他们的时光,自然而然的,也就留在了那一个个再也抓不住的盛夏和寒冬。
前几天的十一国庆,我和同学又去了杭州和上海浪,当时在外滩拍下了上面这张照片,拍摄的角度使人看起来有种一手遮天的气势,好像那么繁华的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分分钟就能被我这两根手指轻轻挑起,远离这盛世人间。在想,有多少人年轻时那么孤高气傲,自认不凡,却在不经意间色弱体衰,成为平庸之辈,最后也竟像这玻璃楼一样,成为他人角度,他人世界里的那个出局者。
这么想有点悲观,可不得不提到一个有些沉痛的生老病死问题。今天微博上弹出一条令人沉思的央视新闻:当我们终将面对亲人的离去 如何保存最后的尊严 ?
上面提到说10月8日,也就是昨天,是世界临终关怀和缓和医疗日。这是一个我很感兴趣的话题,也使我想起了自己曾经错过的那个学医的梦想。文章里说,缓和医疗不是“安乐死”,它就是让病人能够平静地离去,让家属能够心安。有人说死亡像太阳一样,太晃眼睛了,无法直视,而缓和医疗就是要直视死亡。尊重生命的逝去,尊重病人的感受。
除此之外,就我们个人的每个家庭而言,当家里的长辈慢慢走到这一步时,其实最需要的无外是家人的陪伴。其实也不仅仅是七八十岁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我们的父母,也已年近中年,身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而此时的我们却正当风华正茂,我们远走高飞,我们怀着一颗躁动的心做着那些“想不开”的事,似乎还是那群,等待着遍体鳞伤,打算暗自舔伤口消毒的笨狗。
我们冠冕堂皇的,我们大摇大摆的,我们理所应当的,我们不知不觉的,就这样一点一点成长。
他们需要的陪伴,是一种话语的分享,是一种面对面的触感,是一种,你在我身边,我就心安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人越变老,越变得像个小孩子一样。当今世界各方面的发展太过迅速,好像一不留神,他们就会被这个世界落下,而他们更怕的,是有一天我们对他们的不屑,害怕的,是有一天,我们因为他们的偶尔无知而“抛弃”了他们。
而成长注定是一次孤独的旅程。成长,注定使你体会到相遇与别离的酸甜苦辣。我们每个人,最终会脱离于父母独自生存,然后自己也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中的一方,延续着这种循环。
很抱歉,我现在无法跳出这种模式。但请相信,你们要的陪伴,我不会忘记,即使我在你们不了解的日月星河里暗自生长了太多,但乾坤大挪移也改变不了的是:
我,永远是那个深爱着你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