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般是指由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组成的小型岩体,其形各异,质地坚固、脆硬,功用良多。从传说的女娲补天到精卫填海,从燧人氏的击石取火到山顶洞人的石穴群居,从绵延万里的长城到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从雄伟的紫禁城到工艺精巧的赵州桥;无论是从脚下平凡的铺路石还是巍峨的纪念碑,无论是象征永恒的金刚钻石还是游弋在空中的细小沙砾;不论是海枯石烂,更不论是滴水石穿……世间几乎所有的平凡与伟大,高雅与平庸,瞬间与永恒,精彩与平淡,石头似乎都不曾缺席。
金蟾望月 摄影 /视觉中国
石是对造化对自然的本质言说,它蕴藏着世界的无尽奥秘。石是地球的骨骼,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球又何尝不是如此?通过宇航员发回来的照片可以知道,当火星尚无生命之时,石头就忠实地记载了火星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其早期阶段就是一部石文化史,不但反映了先人对石的依赖,也反映了他们的原始理想。我们的祖先一出现就与石头打交道,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漫长的演变,他们站在石头上,砍砸、打磨它,用它狩猎、耕耘。身体逐渐强壮,大脑更加发达,成为万物之灵长。先民们用石头敲开历史之门,石器是人类诞生的标志。我们的先人走过了茹毛饮血的石器时代,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石文化。石先于人类而存在于地球上,并且无所不在。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包罗万象;又是一种文化载体,见证时空。它从远古而来,是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依赖和明证。
万物皆有其品性,如牡丹的雍容华贵,莲花的品行高洁,菊花的不畏风霜,竹子的高风峻节等等,而朴实厚重的石头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品质。石之秉性坚贞不移、矢志不渝,历风雨洗礼初衷不改,经严寒酷暑本性不变。虽经沧海桑田,依然泰然自若。美国心理学家、作家洛里·斯皮尔曼在其名著《原谅石》中说:“不时有人问我,为什么我要选择石头来传达宽恕的意义。石头不仅有历史上的象征,且容易取得。石头象征着力量和刚毅,石头可以用来搭建桥梁,也能用以建造高墙,这正是道歉或积怨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山居论道 摄影 /视觉中国
坚贞孤介是石的自然属性,也是它的人格属性,中国古典文人往往以石自况,引石自喻,他们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人格精神。《周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这里石就被赋予中正不移的人格精神,具有这样精神的人都是入世的、昂扬向上的。但这种人格精神往往不为时人所容,因此在世俗世界的命运常常具有悲剧色彩。他们面对滚滚红尘,沉默寂寥,但又不会随波逐流,唯有对造化自然聊发几声感喟,畅叙些许幽情,也许这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写照吧。具有这样的人格精神必然是出世的,消极抑或逍遥的。石是佛道思想的重要表现载体之一,佛家有一则顽石点头的故事,它不但体现了佛法巨大的感动力量,而且体现了顽石是最自然最本真最无成见的存在。石头本身又是一种艺术意象,同时也是一种深刻的哲学语言,选择何种意象作为哲学语言,就体现着怎样的思想情趣。石头是自然的本源的,是不假雕琢的本真,“大以大成,小以小成,千态万状,天然之巧”,因而也成为自然美的最高象征。在我国古代,很多唯心学者认为石是由元气构成的,它的本质是道。
卧虎 摄影 /视觉中国
石是大自然的音符和足迹,它的形、质、色、纹、神等是大自然特殊的语汇和叙事方式,忠实地记录着大自然的沧桑巨变,传递着时空的信息,叩开人类文明的大门。从石头上可以读到诗,可以看到画,可以聆听到音乐。读石宛如读史,人类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应从石说起。诠释和品味石头,不但能窥探到大自然的奥秘、感悟到人生的哲理、体会到浪漫的温情,而且还能增加自信、增强力量、更加热爱人生。
奇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是无声的诗,是有形的画,是大自然赐予人们最珍贵而又最廉价的收藏品,是大自然对人间爱的馈赠。“石奇含天地,趣雅意隽永”。在众多的收藏门类中,唯有石头的收藏历史最久。千百年来在我国形成了独特的石文化,已有研究奇石的专著数百种。文人墨客对奇石情有独钟者代不乏人,他们爱石、藏石成癖,寄情于石,明心见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趣闻。
海峰突窥月 摄影 /视觉中国
宋代大文豪、书画家苏东坡生性耿直、性格倔强,他酷爱石头,曾曰:“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东坡先生的人生犹如一块经过岁月洗礼,历经世事沧桑巨变,经过千锤百炼的石头,虽屡遭贬谪,却依然心胸开豁,没有奴颜媚骨,不向命运低头,依然仗义执言、冷眼观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以其铮铮硬骨傲立于天地之间。他这种孤高峻节,如此坚韧如此旷达,这些石一般的精神品格,难道不正是值得我辈学习并孜孜以求的吗?艰难困苦,玉成于汝。我们应努力奋进,绽放自己的才华、精彩自己的“石头人生”!
书画家米芾举止癫狂,人称“米癫”,是个石迷,乃古今第一石痴也。他一生爱石、藏石、赏石,如痴如醉。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米芾初入州廨,见奇石便“呼为兄弟”,见之三拜九叩,“米颠拜石”一直传为美谈。米芾曾在涟水为官,该地毗邻美石产地灵璧。故而他收藏甚多,并对其佳者逐一品题其名,藏于雅斋,“入玩则终日不出”。偶遇有石中珍品,便藏于袖中,便于随时随地把玩,谓之“握游”,足见其对奇石痴迷到何种程度!
远山呼唤 摄影 /视觉中国
石的含义是深刻的,可以是激发文人的艺术灵感,给人美的享受。石头虽是物质的,但经过后天加工的石头大多已经不是简单的物理意义上的石头了,石头一旦与文字及图案结合,它就体现着主人的思想、主人的文化修养以及为人处世之道,表现的主要是精神的内容。透过一块借形取象或者破相取意的石头捕捉稍纵即逝的艺术灵感,让人浮想联翩,发现某种哲理,表达某种愿望。也许在一块石头的背后,会有一段美丽凄迷令人神往的爱情故事,譬如曹雪芹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其实就是一曲石头的赞歌;也可能是一个令人振奋感慨、发人深思的传奇。
人本身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中一分子,人类具有爱石、赏石的天性,这是对自然崇拜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赏石是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身的综合性的高雅艺术,不但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还需要有悟性和灵感。石头的形态、特点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天然之美。
春江观瀑 摄影 /FOTOE
赏石还是一种发现艺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说:“有句话‘玩物丧志’,别的不论,玩石头却绝不丧志。玩的石都是奇石,归于发现的艺术,不是谁都有心玩的,谁都玩得出的,它需要雪澡的情操,淡泊的态度,天真,美好,这就是缘分。”通过人类的感官感知石头的形态、色彩、质地等,从而产生联想、引发共鸣,并赋予它内涵,如此方才能启迪心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石性、人性与天性相互交融,从而达到天人合一。这就构成了赏石的深刻文化底蕴。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万物有灵,只有用心去聆听感悟,才能体会到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奇妙境界,懂得“石不能言最可人”的真谛。
选自《中国三峡》2021年10月号
作者:孟云飞,清华校友美术协会(筹)理事,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书画家》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