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天,都没有更文了,也许是没有什么可写的,也许是思维受了某种的局限,但是当看到简书里,每天依旧有不少简友关注着我的文章。
想着自己迟迟不曾更新,让那些每天默默关心自己的友友们趁兴而来,扫兴而归。就感觉有些愧疚。毕竟不想做一个有始无终的人。
这几天,不知是天气太炎热的原因,还是感觉有点疲惫,每次想更文的时候,都不在状态中,心中一直默默念着,坚持,只要再坚持十分钟就好,过了这个十分钟的持续期,就可以顺利的写下去了。
不断克服来自心理上的压力,哪怕写的是全世界最烂的文字,都比不写强。这个经验是来自一位简友的分享。很感谢这位简友用最浅显易懂的文字打开心中的这个结。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尤其是长期写作的朋友,每个月总会有那么几天,什么都不想写,什么都写不出来,大脑仿佛像是灌了铅。
不写吧,又有那么多读者期待着你的新作,想写吧,又不知道该写什么,最要命的就是,一提起笔,胸中就发闷,最后在写与不写之间,最终选择了诚服自己的身体即内心,还是不写吧!可真的不写吧,又感觉有点焦虑。
百度之后,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写作焦虑症”。而这种问题一般都是因为自己压力太大了,老想把它写好,太在意它是不是有价值,有思想,所以最后什么也没写出来。问题就这么简单。
所谓光提出问题不是本事,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本事。百度中,看到一位资深写作人士是这样为自己开出治疗方案的:
第一,放下面子。要写得好才能拿出手吗?正因为自己不是摆弄文字的专业人士,所以才开个公众号受虐以期提升。
写得烂怎么了,又不犯法,最多不就是被人羞辱、嘲笑罢了,还能怎的?情愿现在被别人鄙视,也不愿意将来被自己鄙视。
第二,提笔就是写。不就是是500字吗,又不是拿诺贝尔奖,不列提纲,不打腹稿,提笔就写,写不出怎么办?
写不出就胡写乱画,哪怕是写“啊,啊,啊,大海,大海呀,你好大,你好大呀,你为什么会这么大啊、、、”我就不信凑不够500。
有人可能要问,嘿,你这么玩有意思吗?你管我,我的地盘我做主,我想怎么写就这么写,只要没有侵害到别人。
看了以上这位资深人士写的“治疗方案”感觉很有趣,人或许就是这样,适当的放松心情,哪怕随性写点不靠谱,但是又是自己心中所想的东西,也挺好的,总好过什么都不做。即便写的狗屁不通,那也是真实的自己。
继续百度,还想看看其他人是怎么看待这个写作焦虑的,一位简友是这样分享的:
1、别强求,有时候灵感会在你放松的状态下,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2、别熬夜,熬夜不一定写出理想的东西,你放过自己,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3、别自我否定,你的文章可能不能给别人带来收获,但有时候对自己却是很有意义的。
4、尽量写自己熟悉的文字,不夸夸其谈。可以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一定要走心。
《写什么》是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里的第二十五篇,它以第一人称,简述了自己写作经历,尤其是对写作路径和写作方向的见解,对于写作入门者,是一段很亲切的诚心与指导。
在《写什么》里,她一方面承认无法写出朋友要求的无产阶级故事,另一方面也盲从地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到后来越发看清自身的局限性。
其实,就年少成名,作品丰富,如张爱玲般的天才作家而言,她走过的写作历程,也与常人无异,并非一步登天。
对于文人的写作路径,我特别欣赏她的观点:“我认为文人该是园里 的一棵树,天生在哪里的,根深蒂固,越往上长,眼界越宽,看得更远,要往别处发展,也未尝不可以,风吹了种子,播送到远方,另生出一棵树,可是那到底是很艰难的事”。
我想大意是,每个人都是一棵独一无二的种子,有自己天生的成长特点,活出真实的自己,才能写出更动人的文字,而非矫揉造作,扭曲自己,迎合他人。
当写作遇到焦虑时,不妨尝试下改变写作方向。
这是每个写作的人容易遇到的问题,以不同的手法处理同样的题材既然办不到,只能以同样的手法适用于不同的题材上。
只要题材不太专门性,像恋爱结婚,生老病死,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都可以从无数各个不同观点来写,一辈子都写不完。
都说写作没有不重复,没有写不出的素材,只有僵化的思维。
比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反之依然,我们可以从哈姆雷特第一人称写故事,也可以从侍女第三人称写故事,甚至以日记形式的第二人称叙述、、、同样的情节,却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和描述的口吻,给读者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
虽然,以上的观点,在我看来都不错,但感受最深的还是,灵感总会在你彻底放松的状态下,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当写作遇到焦虑时,不妨写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一方面可以为自己减压,另一方面,当身体,心情彻底放轻松之后,那个灵动而未知的自己便会不请自来。
希望,这篇文字,能为正处在写作焦虑中的伙伴们带来一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