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重庆姐弟被生父从15楼扔下坠亡案已一审宣判,被告人张波、叶诚尘均被判死刑。
那么,明明张波和妻子的婚姻已经结束了,他和叶城尘也应该过上自己的生活了,可为什么最后还会引发儿女双亡的惨案呢?
是什么原因,让一位既有钱又体面的父亲,亲手将2岁半的女儿和1岁半的儿子双双扔出窗外?
关键其实就在于张波抚养儿子这件事上。
张波的女朋友叶城尘明确提出,自己和家人都不能接受张波有孩子,否则将停止她和张波的情侣关系。
在民警对张波、叶诚尘的手机提取、扣押后,经技术部门恢了1.7万余条微信聊天记录张波、叶诚尘2020年6月3日至11月2日的与案件相关的微信聊天记录。
从2020年2月-11月,9个月的聊天记录里,叶诚尘和张波多次见面与微信聊天,都是为了谋划一件事:
如何伤害两名幼年的孩子。
而伤害他们的理由仅仅是:
“有娃儿在我们不会幸福,你马上把娃儿解决了,就能证明你爱不爱我呀”
这些记录下张波、叶诚尘共谋作案的一个个对话里,为我们展示了两人的扭曲的心理变化轨迹。
01 “有娃儿是不可能接受的”
张某在和叶某的对话中说到:
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孩子就像张某的身上的缺点一样,令他在和女方恋爱中无法保持平等的位置,企图用低姿态来索取女方的爱。
恋爱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上,一个连自己亲生儿女都不爱,连一个父亲的责任都承担不了的人,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呢?
这令我想到咨询中那些大致相同的话:
是不是我变好看一点,他就不会离开我了。
我要是这么做,她是不是就会回来我身边。
我这么差,怎么能配得上她。
这种病态般的求爱,常常是不自信和不安全的。
02 女方的强控制
虽然女方在案件中并未直接插手杀人行为,但她在案件中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
在自己沉沦于可怕的想法时,利用男方张某对自己的依赖心理,多次逼迫和强迫男方张某去实施犯罪行为。而她的这种模式,很有可能是受到“专制家庭教育”的影响。
专制型教育中的家长,只愿看到子女顺从的一面,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意见、作法、命令,说一不二,否者就实行专制,甚至体罚打骂。
专制型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地位是高于子女的,在子女面前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利,子女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愿。
所以很可能受家庭坏境影响,她认为爱一个人就要无条件服从,否则就是不爱。
这一点在聊天记录中,也有体现。
第一次:拿不爱自己,做为要挟。
往后也多次继续拿不爱自己做为要挟: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是很缺爱的,几乎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自我评价极低。
在对张波的步步紧逼中,叶城尘还以自残(割手腕)的方式逼他动手,进退两难的张波只好硬着头皮将姐弟扔出窗外。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出人格发展的八段论,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如果感觉到被剥夺,被抛弃,那么有可能就为今后的不信任埋下伏笔。
其实,在亲密关系中,这样的极端行为并不少见:
把微信的女生全部删光,不然就是不爱我;
信息要做到秒回,不然就是不爱我;
甚至失恋后,割腕自残,企图绑住对方。
既然你都不愿意做,那肯定就是不爱我了。
可以看到的是,她关注的不是爱本身,而是由不安全心理所引发的支配欲和控制欲,她缺乏和爱相匹配的持续的激情和责任能力。
03 男方的病态求爱
而本案的男方张波,明明女方说出那么多伤害自己的言论,甚至要伤害自己的家人,为什么他还要选择和好呢?
我认为他把依赖当成爱,模糊了依赖和爱的界限,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心理学家弗洛姆谈到男女之间的爱情,有些是施虐/爱虐式的,但这样的爱情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对内心孤独的逃避。
当童年时没有得到或者没有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人们心理上经常与孤独空虚为伴,缺乏真正的爱,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深深地怀疑。
所以,长大后他们不顾一切地寻求获取他人的爱。而只想获取不愿付出的结果,心智永远无法成长,停留在早期水平,甚至有所倒退。
张波和叶诚尘——
一个人渴望用财富与地位,证明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渴望用他人的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两个内心匮乏的人碰在一起,就犹如彗星撞地球,一发不可收拾。
凡是病态的感情背后都有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那就是人性的自私和邪恶,扭曲人格的恐怖和被人控制的可怕。
作家苏岑说,“真正好的感情,就是不费力。
不需要刻意讨好努力经营,两个人已是顺其自然的舒服。”
而在本次庭审刚结束,生母便立即前往安放两个孩子骨灰的寺庙,与其说这是去告诉两个孩子宣判结果,不如说这是她接受残酷的开始。
尽管真凶已经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这对一个伤心欲绝的母亲来说远未结束,毕竟我们自身的情感,能够跨越时空,贯通阴阳隔绝。
而我们每个人都要带着它们不断往前走。
在与记者的谈话中,陈美霖说:
“我不想去看心理医生,我不想和陌生人聊起弟弟妹妹,然后忘记他们。”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