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阅读方式,称得上是“啃书”了。因为如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细细琢磨,很可能弄不明白前因后果。从简单的说起吧!
第六章中记叙了东坡在凤翔第一次为官的经历,在这里有与弟弟苏辙的诗歌唱和,有为百姓祈雨的乐事,有凛然驱鬼的奇谈,也有与陈太守交往的轶事。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与妻子王弗的幸福生活。这一章中虽然只写了王弗的务实际、明厉害的“识人之智”,但是从后来东坡怀念王弗的诗歌中,却可以想见三年中夫妻的甜蜜幸福。能够得此贤妻,是东坡之福啊!
可惜,凤翔任满后,先是王弗后是老父相继去世。东坡与弟弟再一次返乡守孝。但是归来后,已不是桃源,迎接他们的是政治海洋中的波光诡谲。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必然都会由盛转衰,而此时或是起义或是改革就出现了。北宋也是如此,因为一直为辽人交纳岁币,又囤积大量兵马,致使国库空虚,一场改革势在必行。
神宗即位后,久在外省的王安石得到了重任,开始实行变法。他的改革涉及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这场改革触动了宗法,也动摇了精英阶层的利益。因此虽然在他当地方官时,各项政策进展顺利。可是在全国推广的时候,却遭到保守派的强烈抵制。
即使有神宗的全力支持,即使王安石自律而克己 ,但是变法的执行并不顺畅。以“青苗法”为例,它的初衷是为了帮助贫苦的农人,结果却成为让农人家破人亡的法律。再加上王安石朋友们纷纷站到他的对立面去,致使他的手下都为贪婪狡诈之人。这场改革的失败在所难免。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用了两章介绍变法和王安石其人。因为苏王交恶,所以林语堂对有偏见。在他的笔下,王安石简直是一个疯子,即使如此,但是他仍然不得不承认王安石算得上光风霁月。至于苏王交恶的原因,林语堂归结于王安石的傲气,但也许只是主观的臆测。历史中并没有确切的结论。
那么历史上的王安石真的如林语堂所说吗?《哈佛中国史》中介绍,王安石的变法其实于北宋是有必要的。而失败的原因也不能仅仅归咎于王安石,他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罢了。
在这次变法中,苏轼起了什么作用呢?虽然,他位卑但一直越级上书反对变法。传中大量引用了苏轼奏折的原文,写得不卑不亢、鞭辟入里。苏轼最终和许多保守党的官员一样,被下放到地方。
为什么林语堂要花费这么多的笔墨描写党派之争?我想,因为这是有宋一朝由胜转衰的标志,也是苏东坡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