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买了一套5本的邱阳创巴仁波切的书,这是读的第二本,是时隔4年后读的第二次。回顾这本书,里面很多的说法与宗萨仁波切无二无别。这也是当然,两位都是藏传佛教的著名上师,在西方拥有显赫的声望。
大多人会针对[自由],[迷思]来下功夫。其实不然,本书虽然取这个题目,但事实上和这两个关键词没有太多关联。本书讲述的是邱阳创巴仁波切对当时学佛的人[信徒]所遇到的问题的开示,针对他们的情况。这个很重要,很多人再读这本书的时候,会困惑,这到底怎么了,为什么看不懂?!或者发出质疑,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
这本书的目标人群,是稍微了解佛法以及体验过佛教修行环境的人而言。其次是对于那些对于佛教理论困惑,不了解佛教理论的人而言,对于这些错误的指正。
当你修行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问题,而且没办法遇到上师,见不到上师的情况下,那么你特别需要这本书。不然看完,最多装个逼,毫无用处。
作品:《自由的迷思》
作者:创巴仁波切
出版社:西藏民族出版社
出版年:2005年
定价:25.00元
无人左右我的思想
我显露本我的自性
现出少年王子的凤仪
此皆唯一上师之赐。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阿底侠尊者传中的一段话。
……王子闻已,为观实否,重作是言:“诸沙门者,慢重余人,见王至前,何为不起?”婆卢门答云:“我无资财,依林安乐,身命仇敌,唯有死主,我无慢故,弃舍喧杂,汝为何王?复自何至?我无亲怨,不相识故……”云云。王子即曰:“我自金幢宫中而来,我是善胜王之太子,今来林薮,谁敢与比?汝不识主,有违戒法!”婆罗门曰:”我已出人群,超越诸律则,无官亦无奴,复无所护恤,王趣后世时,无马亦无伴,独自徒步行,无衣亦无食,独自趣中有,无地亦无国,远游无知处,王子亦非常,故我依林薮,王来不起迎!”
修行者都是大自在,大解脱者,姑且可以暂称[自由],但这个[自由]和我们一般理解的自由不同。也是有趣,这样的境界,通过文字穿透屏幕,感受到了力量。然而一般的自由所言,与之比起来相距甚远。
怪不得有人会片面的理解佛教是“看破红尘,远离世间”,而且传递下来,越来越狭隘的去理解佛教的[自由]。审慎自己的逻辑体系和框架,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读罢全书,如简介上说的,本书是《突破修道上的唯物》姐妹篇,250页之内从自由的迷思,禁锢的形式,禅坐,动中的禅修,敞开之道,虔敬,密续,七个部分探讨了佛教的概念。再次见到了藏传佛教上师对于[见地]的重要性看法。学佛修行之前,见地是首要的。见地不对,行持的不是佛教的法,看起来很多在做佛教中的事情,但因为见地不对,所以不是修道。
在红宝石砌的宫殿里,
听着种子字的念诵
幻想的舞蹈赏心悦目
现象的迷人姑娘们。
我们需要看清楚自己的人生,面对生活真实的情况,这是学习佛法的第一步,不要做梦。诚然我们特别喜欢做梦,用各种欲望,美好的事物装饰我们自己和环境,但这样的逃避,它是暂时的,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解脱。对于很多人而言,学习佛法想要的是赞美,迷醉与极乐。但真的真的,悉达多说,我们要的是真正的解脱。那么分清楚,幻觉,现象与真实。一层层的剥开,直视这些。在佛教的赞颂中,把很多这样能直视幻觉的人比喻成勇士。
那么如何去做?通过禅修,用禅修面对现实,了解心的游戏。通过阶段性的修习方式认知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不再隐藏自己的一切。这个时候,对感情对生活现状及其周遭空间有了更真切的体认之后,我们就能开展全面的觉知。觉知是一个复杂深邃的词汇,但那是一种在基本上接受自我,而同时保留批判的聪慧态度。
当你跨入了第一阶段,接受以上这些的时候。会遇到障碍,这个障碍来自于自欺,我们通过禅修失望的发现,并没有产生任何奇迹,也没有神奇的力量,更没有一个救世主的到来。我们期望自己得到修行的成功,然后有了很多的意象,诸天欢唱等等,但这些永远不会发生。在我所看来,修行之道是痛苦的,那是不断的剥开自我的面具,这些剥开的过程,伴随着自尊的下降,我的降伏,以及别人看来的自我侮辱。
放弃了那些痴心妄想,期待和野心之后,我们变的犹如一颗沙粒之低,极为简单,毫无期盼。如果一心一意坚持禅修,那么妄念自然消除。但在这个修行之道开始之后,我们会怀疑自己的行为,会对小问题,大问题,对自我的存在,对死亡,对生命的意义进行发问。这些问题,疑问会困扰我们终生。在我们死之前,什么都掌握不了,直到死亡的降临,我们会怀疑自我的投生,怀疑死和生之间发生了什么,怀疑是谁在推动这些。这些问题,导致我们的根本痛苦和焦虑。这个根本痛苦,是苦的真谛。
因为无我。
我们努力保障自己的完整性,维持幸福并与其它事物产生链接,这种实在感和连续性,产生了对[我]的幻觉。在佛教中,描述这种感觉是短暂的偏见,稍纵即逝的念头,组合而成的连续,稳固的错觉。因此当我们禅修的时候,[我]与[无我]的本质在对抗,我们发现了根本痛苦。
唯有接受[无我],这个真相的存在。但有时候我们会误解[无我],以为因为无我,所以无常。那么没有一个受苦的人,没有一个需要负责的事情。堕入空见,也会成为一种障碍。
大概因为是公开讲法的文字稿,所以没有涉及太多实际修法的过程,充满了概念,但仍然非常有趣。也许在理性的人看来,这本书充满了怀疑论和宗教式的传道,毫无逻辑,毫无实证科学的方法。
看完这本书的一瞬间,了悟的是我们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个陷阱,而这个陷阱,不是别人指出来的,是我们自己发现它的存在。
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