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要写一下兰州的。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可以打开一个音乐播放器,搜一下陈小虎的《兰州故事》,在这首歌的旋律下读完这篇文章。
兰州,好像更多地充当着中转站的角色,名字被好多人熟知,也被好多人忽略。当你走近她,才突然发现,原来这个城市并不陌生。
兰州牛肉面(好像兰州只有牛肉面,没有拉面,兰州拉面不知道是谁传起来的)是国内好多城市性价比很高的食物,十元钱基本上可以吃得饱饱的;杂志《读者》是少数几本允许在初高中课堂上看的杂志,可以光明正大地抛出“搜集作文素材”的幌子摆在课桌上读,不必藏在桌洞里,小心躲避在随时可能出现在身后的巡查老师和门后班主任犀利的目光;“马踏飞燕”作为旅游城市的标志,好多城市都会有一个,树立在城市的出入口显眼的位置;雕塑“黄河母亲”被作为黄河的代表,出现在各种有关黄河的招贴画、宣传片以及好多人的记忆中;横渡黄河的羊皮筏子,不止一次地作为黄河原始交通工具的象征,出现在众多影视作品中,连迪士尼的动画片《花木兰》也不吝惜设计出一段镜头;安静的将要迎来110岁生日的黄河铁桥,也成了多人的“兰州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兰州的节奏不像很多大都市那么快,大家都在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下了火车,在火车站门口那标志性的马踏飞燕钱拍个照片留念,慢悠悠地踱进一家面馆,找到一个好位置,点上一碗大碗牛肉面,看着面条在师傅手中翻飞,下锅,出锅,放上调料,端到桌上。色香味俱全的面条总是让人纠结是先拍照还是先尝一口。最终,还是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拍一张美美哒照片,上传到朋友圈。
走出面馆,路边有一系列雕塑,我自己比较熟悉的有两个,一个主题是白兰瓜,很好吃的;另一个主题是《读者》。这座城市的一份著名杂志。说起《读者》估计很多人都读过,尤其是初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总是强烈建议我们多读,然后从中多多搜寻积累素材,写到作文中去。那时候,为了引用一段自己喜欢的话,不知道要编出多少故事,才能让整个文章显得非常合理。
坐公交车去甘肃博物馆,不巧的是从这天开始闭馆。同行的小伙伴说的大概对,甘肃人认为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就应该回家了,所以文物也要休息了。没有看上马踏飞燕的原物,略微有些遗憾,反正以后还是有机会去看的。错过一次也不是十分要紧。
在博物馆门口黯然伤心三秒钟后,拉紧背包带,准备徒步到达下一个地点。黄河和黄河母亲雕塑是一定要去看一眼的,毕竟算是这个城市的标志。黄河母亲雕塑其实并不是十分庞大,在绿化带中你在公路上不仔细看就会错过。据说旺季的时候总会有游客来这里拍照,到了淡季只剩下两三个当地的年轻人偶尔过去拍个照片。而散步的上了年纪的人群却是更多地打量拍照的游客。雕塑背后就是黄河,兰州的黄河不像平时的黄河似的那么混黄,而是清澈的,水流没有那么急,河面没有那么宽,泥沙没有那么多。越冬的水鸟在水面上优哉游哉地游着,有些还偶尔借水流来个漂流。岸边供游客乘坐的羊皮筏子已经收了起来,大概是游客太少老板觉得还不够给船工发工资,亦或是船工回家过年去了。远处,中山桥静静地矗立在远方,任河水蜿蜒流淌。水车园里的水车吱吱呀呀的摇晃着时光,随着黄河水的流动,将记忆抛光。
当你站在西关一言不发
当你走在东岗莫名忧伤
这座城市你想象不到
写上一句回家了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