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黄光国,资深心理学家,美国夏威夷大学心理学博士,创办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核心内容
1. 面子的本质,是社会对个人道德、能力、成就的认可。它可以分为“道德脸面”和“社会脸面”。在道德脸面上,老人和小孩可以得到很多宽容。
社会脸面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从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者声望。社会地位高的人面子就大,就可以决定怎样支配社会资源。
“脸”更多是指道德脸面,而“面子”更多是指社会脸面。某些人为了要面子,可以不要脸。
2.“面子”关系到社会资源的分配
假设你掌握社会资源,他人对你提出请托,你的态度将取决于你们之间关系的远近。
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是工具性关系,需要公事公办,执行公平法则;家人间的关系是情感性关系,需要平均分配,执行需求法则;介于二者之间的是混合性关系,需要考虑付出和回报,以及关系网内其他人的反应,执行人情法则。混合性人际关系中,资源分配者会考虑人情和面子。
3. 仁、义和礼是儒家最重要的伦理原则
儒家所主张的“仁”,不是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而是按照亲疏远近有所等差:近的是情感性关系,远的是工具性关系,介于这二者之间是混合性关系。接下来,根据关系的亲疏,恰当地选择采用需求法则、公平法则还是人情法则,就是“义”。最后,面对混合性关系,应在考虑利害得失之后,适当地决定怎样采取人情法则、进行人情交易,而这种判断必须符合“礼”。
金句:
⒈当中国人和陌生人交往时,往往倾向于斤斤计较而尽量做出理性的行为。
2.混合性的人际关系大多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它不像情感性关系那样绵延不断、长久存在,它的延续必须借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加以维系。
3.中产阶级必须竭尽所能以维护“脸”,并增加声望。上层社会大多是由中产阶级晋升而成的,政府的高级主管们也必须为“脸”和“面子”不懈奋斗。然而在出人头地的佼佼者之中,尤其是非常时期,很多人重视“面子”更甚于“脸”。
4.由于家人之间存有一体感,他们会有“一荣俱荣、一辱皆辱”的同情反应;在家庭之外的“混合性关系”中,则是倾向于“可以共安乐,不可共患难”,个人遭遇挫败时,对方会有“划清界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