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推出 DearDays、Loop Journal 到 Loopify,我常被人问:「为什么是日记?」、「为什么是文字?」
2015 年 F8 开发者大会上,Mark Zuckerberg 说道:「五年前,大家分享文字。现在,大家分享照片。而接下来的五年将会是影片,甚至是 VR / AR。」
既然都有大神开示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倒回去做文字的产品?
这一切要从 DearDays 开始讲起。 DearDays 或许是我们目前知名度最高的产品,但它的产生却是来自于一场「实验」。当时创业两年多,推出了 CC.Days 和 DearMood 这两款产品,虽然也有不错的评价,但我们实在想不出如何让它们有突破性的成长。当时翻到了一本书,Eric Ries 所写的 The Lean Startup。翻着翻着,不禁羞愧地想找的洞钻进去冬眠,自诩为人机互动出身的团队,竟然很少去了解使用者的需求。
当然,看著书中所写的「开发- 验证- 学习」的循环,心里不禁也激动了起来。是呀,这不就是过去待在职场里常用来写报告、提出建议的吃饭工具吗?该是时候拿出来用用,免得愧对互动设计、使用者研究专业的招牌。
我们对 DearDays 一开始的假设是这样的,「大家生活过得太匆忙了,虽然很想为自己留下点片段纪录,但常不知如何下手,就这样让珍贵的回忆流逝。」,所以它将是一个「给予灵感,并留下生活时刻」的超赞产品。
所以,DearDays 的产生,就是一项「期中实验」,目的是验证我们一直追求的产品价值。 DearDays 推出后,不但被选为 App Store 首页的 Best New App,更是 Best of April。虽然总算有个代表作,却对 DearDays 往后的发展有些疑惑。以一个在行动装置上的产品来看, DearDays 包入太多的概念了,照片月历、地理轨迹、心情纪录和日记。经验告诉我们,在使用者耐心耗尽前只有极短的时间可以抓住他们的眼光,而清楚且专一的主题,才更有机会留住他们。
曾有人欣赏 DearDays 整合地理资讯与照片这项功能,更愿意提供一点资金帮助我们。考虑了许久,甚至团队内部有些许争执,最后决定暂时不往这方向发展。我们清楚,其实类似的竞争者不少,而且也推测拥有绝对优势的巨头们将会推出类似功能。果不其然,2015 年3 月Facebook 推出了 Moments app,一个可以透过时间、地点位置整理照片的产品。大家不用再把照片分享来分享去,只要拍完照、同步后,它就会把每个场合、活动中的照片,整理好让所有参与其中的朋友都能看到。我们一知道 Moments 时,不禁松了一口气,证明当时的判断是合理的。
另一方面,DearDays 的文字日记功能,原本是设计上的鸡肋。单纯只是顺着使用情境,似乎必需加一个文字纪录才比较完整。同时,为了不要让已经混杂许多想法的 DearDays 更加臃肿,我们将日记功能极简,但添了点有趣的元素进去。 DearDays 的日记仅限一天一则,如果有时候会不知道要写什么,上面有个「电灯泡」的按钮,按下去后就会跳出一个有趣的题目,刺激一下写东西的想法。
出乎意料,当时到处发送兑换码的过程中,不少人安装完后马上就跟我说:「嘿,我好喜欢每天有个题目的功能耶,让我有点动力来尝试每天写字。」同时,有些在 App Store 上给 DearDays 低评价的理由,就是抱怨文字纪录的功能太阳春,
这即刻让想到自身的遭遇,我一直以来都想「写东西」,也尝试过,但终究没有维持下来。我不会羞于用嘴巴述说自己的想法,但总是没办法把这项能量转成笔锋。每到了著名的反省时刻,生日、过年、就职周年或睡不着的夜深人静,总是会惭愧没能为自己留下什么。我们很快有了共识,先把发散的方向收敛在文字上,解决「无法持续动笔」的问题。
在收集 DearDays 的日记灵感题目时,发现有种实体日记本「5 年日记」。它每页代表一天,但不是完全留白,上面会给一个题目,整页再切成 5 份。所以每年同一天会希望你回答同一题,然后连续回答 5 年。除了有每天纪录的灵感,更有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期待-「一年前、两年前我在想什么?」
既然下一步要以文字为主轴,又相当喜欢 5 年日记的概念,所以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把它作成了 Loop Journal,上架并卖1.99 美元。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推出它,最主要原因是我们想了解 Loop Journal 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这并非打脸过去的产品是无病呻吟,而是 Loop Journal 想解决的问题相当清楚明确,就是减少「不知道要写什么」的借口,渐渐让写字形成一项习惯。而在时间的压缩下,限制我们要专注在最核心的概念,但也因为够单纯,所以它能够很快把产品的想法传达给使用者。
Loop Journal 在2014 年8 月底上架,马上它就变成我们最畅销的产品,甚至短暂地达成「损益两平」的成就。 Loop Journal 一来没有像 DearDays 有被 App Store 官方推荐,二来行销费用依然趋近于零。这代表它确实解决了一些人的问题,价值虽然还不高,但单日活跃率可是 DearDays 的两倍以上,这加深了我们对这市场潜力的信心。
我们本身也都是 Loop Journal 的头号大粉丝,还常偷偷地去看对方的答案。说来惭愧,直到Loop Journal,才是第一个让自己愿意天天使用的产品。终于,它给了一个机会和方向,让我们有足够的基础去挑战设计一个「平台」。
过去,我们的产品都仅限于「个人单机」使用,如果使用者要分享内容,必须要透过其它平台,如 Instagram、Facebook 或微博等。一直以来认为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平台,但从没在过去产品中看到适合的契机。 Loop Journal 表面上是用来建立写字习惯,而透过文字和时间推移,进一步更可以让人们来了解自己。所以下一步呢?是否也可以让人们透过文字的足迹来了解彼此呢?
对于 Loop Journal 社群的构想让我们相当兴奋,很快做了技术评估,以及初步的产品设计。不过马上碰到一个难题,如果把具有开放特质的社群直接整合进个人导向的 Loop Journal,不但格格不入,而且再次让产品变得更复杂。这违背了一路反省而逐渐简化的设计精神,我们认为这条路行不通。反过来,若把它做成一个新的产品,就能够专注地主打开放的特质,而 Loop Journal 则可继续维持私人的隐密性。这其实是个不容易的决定,但值得放手一搏。
历经有史以来最长的开发期,从 2014 年底到 2015 年夏天,Loopify 终于顺利地上架了。对我们而言,Loopify 是个精选集,把创业以来鼻青脸肿才求得的好东西都放进去了。同时,在开发期间,除了不间断地继续写 Loop Journal,我也试着每天留下一些文字。写着写着,不知不觉也将近 500 篇,阅读着这些留下的片段,我深深确信文字的价值依然可贵。虽然现实的残酷,我们不知道还可以坚持多久,任性多久,但现在只想要跑到最后一刻,脚再也抬不起来为止。
Loopify 上架前几天,恰好去参加一场有趣的创业 pitch,只能用两分钟来介绍产品,最后争取一个更大的曝光机会。为了增加印象,我特别讲了个口号来形容 Loopify:
A question a day keeps a journal forever.
这口号不但 Loopify 的形容词,也是它价值的名词。希望有机会可以带给你价值,那我们约在 Loopify 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