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有日早醒,晓闻风雨,心湖突然浮现一组旧识诗句。 莫名其妙地,回想起少时夜雨读诗,一瞬间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触,怀缅、萧索、幽思在心头迴荡不息,久久不能自已。
当我从这种状态淡出,重新审视自己的时候,就发现到前此的我其实是进入了一种对美的体验状态。 人为什麽会觉得一样东西 “美”? 这让我忆起《美学与心理学》一书对于美的心理解释。
「美」,是 物件/人物/事态 的一种形式,能够刺激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使之进入一种 “入神”的状态。
这种「审美状态」是一种充满期待且不满足的求索心态,非常专注于当下的感受。 所以和着眼未来,行动主导的 “功利心态”排斥。 换言之,审美状态就是透过眼前所见的印象和内心情绪的连结,纯粹感受世界和一己心念之间的共鸣。
当人们进入审美状态时,就会:
A. 敏感性增强
当人们把全部心力都专注于当下,而非未来的事物,才有可能极清晰地感受到自身的心念流动,而非集中精神做出对外界的行动和反应。*** 专注于当下的印象,比起平时更能仔细地察看细节, 而这种对印象的探索,正是感受 “美”的关键。探索源于在这种状态下对事物敏感性的增强。
B内心反復回响
一个人专注于当下印象和内心的连结,就会留意到连接紧密之处,然后逐步踏进“注意外在事物—引发内心情绪”的正回馈,眼前的任何事情都是这种幽微情绪的展现,反復地在心裡迴荡。
进入这种审美状态后,整个世界都生动丰富起来,感觉上焕然一新。 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正是对此的写照。 一瞬间见到某人的眉目,勾撩起往事的回忆和情思;风风雨雨无不是召唤情绪的象徵;现在、过去和未来在内心强烈鼓盪,无处不是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隔空呼应。
这种时空交错的 “似曾相识”感觉,就是「既视感」。
对于欣赏艺术的人而言,眼前的艺术品(甚至世间任何事物)本质是什麽并不重要,从对世界的印象走进内心的欲求和呼唤,触发 “情绪—印象”的正回馈才是最重要。 如果太在意外物本身的形貌及其背后的结构,反而停滞在外在世界,未能进入内心的感受,对于美的感受就会停滞不前。 此所以佛家把执着于事物本身的心态斥之为「着相」。***
因此艺术品表达的意思是不必清晰的,甚至必须是暧昧的。 从无穷无尽的混乱中梳理出内心渴求的理则,找出沉睡在内心的欲望和眼前的现象之间的连结,这就是欣赏艺术的过程。***
从这裡推演下去,世上顶尖艺术家之所以是顶尖, 正因为他创作的艺术品如歌曲、画作、小说、电影……,能牵动起他身处的社会中人群的情绪,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能够轻易进入审美状态。 而史诗级的艺术家所创作的杰作,更是穿越时空,洞穿人性,能够召唤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人的内心情绪,产生一种「既视感」,而与之共同鸣放。
参考书目:《美学与心理学》夏尔.莫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