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百年前,我们伟大的心理学家发现了人类的潜意识。它控制了我们的思想、感觉、行为,以及对人、事、物的反应,还有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微决定的过程。
它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但是主宰着我们外在的世界。我们的意识、自我的了解、思考、理性、判断、感情都是从潜意识来的。我们在意识层面对自己一切的认知、喜好,只是占了我们自己全貌的1%而已。潜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它对我们的自我有完全的影响,而它的99%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若菱拿起了“大光头”,浏览这本叫作《万法简史》的书。虽然是繁体竖版,若菱每个字都看得懂,但是放在一起就每一句都不懂了,真奇怪。老人推荐的书会不会也这样?若菱打着哆嗦,看到了女主人,她鼓起勇气问:“请问您有没有看过这个人写的《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
聪明的若菱已经明白了这匹马的角色是什么了,就是我们的表意识,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就像这匹马,不知道左脸紧是因为马车夫收紧了左边缰绳的缘故。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
不管你走到哪里都碰到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同样的互动方式,这时你就知道是潜意识的一个模式在主宰你的命运和行为了!
2017-06-24 原文:在现实的冲击下,我们产生了幻觉,误以为我和我的身体与这个世界是分离的。为了寻找自我感,我们就发展出了小我,在这个世界上抓取所有我们能抓取到的东西,好证明自己的存在
2017-06-24 原文:我们必须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就像那一辆马车也需要好好维护一样,不然有一天寸步难行的时候,讲心灵的追求也是枉然
想法: 2017-06-24 原文:“怎么吃”包括了以下几点: 1.食物的比例:所谓的黄金比例是40%的谷类,40%的水果、蔬菜,20%含有蛋白质的食物。 2.吃饭的时间:早餐一定要吃得多,晚饭一定要吃得早、吃得少。两餐的间隔时间,不可以超过4小时,才不会耗你的老本儿(能量)。所以在两顿正餐之间,应该要吃一些点心,补充一下能量。 3.食物的分量:轻食和少食多餐。每餐食物的分量不要超过你一只手掌能抓满的分量的五倍,七八分饱就应适可而止。 4.烹饪方法:生食蔬菜有很多好处,但并不是每个人在每个季节都适合;生食肉类(包括鱼肉)在现代的社会中问题太多,少吃为妙。少油的烹饪法——水煮、蒸是最营养、最好的。 5.吃的方法:细嚼慢咽可以让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帮助消化。此外,食物、饮料不要太烫或太冷。我们的身体必须消耗极大的能量,才能将喝下的冰饮料温暖至正常体温(36.5°C),如此一来,整体的免疫力自然下降。所以如果常喝冰饮料,建议将饮料解冻半小时或改喝常温白开水。 想法: 2017-06-24 原文:她想,无论他们说些什么,受到影响的只是我们的小我而已,如果能够接纳小我的缩减和被打击,再多的流言也不怕。 想法: 2017-06-24 原文:“你看,很多父母管教小孩,督促小孩要守规矩、用功念书,有多少成份是掺杂了怕小孩出去丢自己的脸(怕人家说你教的孩子怎么这么没教养!),或是希望、期待孩子能为他们的ego带来光荣,甚或是将自己对未来无名未知的恐惧投射在孩子身上,加重他们的负担?”
想法: 2017-06-24 原文:“对于最亲近的人,更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是为了自己,而且还自以为有权利管对方,认为我们可以介入他人的领域、促使别人改变,这种做法不但白费力气,而且还会造成两人关系的紧张。
” 想法: 2017-06-24 原文: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希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一种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
想法: 2017-06-25 原文:情绪就是一种能量啦,会来也会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怎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如果你用转移的方法来教孩子避开负面情绪的话,孩子长大以后就学会了用代替品来逃避情绪,什么抽烟啦、吸毒啦,还有那些工作狂的啦,很可怕呢!如果你去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话,那就更不好了呀!”
想法: 2017-06-26 原文:“不要批判、不要抗拒,就是去接纳这个愤怒!让这种能量自然地流露出来,不要压抑
想法: 2017-06-26 原文: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候有点儿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儿一点儿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深藏的礼物。
想法: 2017-06-26 原文:浴火重生的凤凰是更有生命力的。
想法: 2017-06-26 原文:回到座位上,若菱想起来刚刚进办公室时同事的眼光。大家昨天或是今天就应该知道她也列为第一名的消息(这种事在办公室传得很快),所以她进来的时候,觉得有些同事“同情、鼓励”,有些同事“幸灾乐祸”,那是她的大脑自己去筛选、过滤、定位出来的,其实并不是事实。 “我们的头脑真的很会欺骗我们,”这是若菱深切的体会,“它会看到它想要看到的东西,收到它想要收到的信息,无关乎外在的条件、事实是什么!”
想法: 2017-06-26 原文:“我们面对每天的生活,都去试着活在当下,臣服于所有‘已经发生’的事。己经发生的事就是神,因为如果不是神的旨意的话,它不会发生,所以我们臣服于它。然后因为我们相信神的恩典,所以在当下的每个选择中,我们没有惧怕,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而且正因为我们深信神的恩典深藏其中,最好的事物会因为我们有意识的选择而发生。”
想法: 2017-06-26 原文: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
想法: 2017-06-27 原文: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想法: 2017-06-27 原文:因为当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种情绪的时候,你会聚焦在那个情绪或事件上,这样就赋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强大了。”
想法: 2017-06-27 原文:所以这些情绪就是一些能量,就像你以前说的,它们会来,就一定会走,我们任由它们来来去去,小加干涉。”
想法: 2017-06-27 原文:这些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是驱散不走它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融了,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想法: 2017-06-27 原文:若菱其实已经领教到了小我的伎俩,尤其是在职场上,根本就是一个每个人的小我与他人小我厮杀的战场。
想法: 2017-06-27 原文:我觉得自己像一个被打败的、一无是处的武士。就在这个时候,老人出现了,他让我看见,我的事业、家庭、成就,都不是真正的我,而我却如此地认同于它们,认为我‘拥有’它们,可是老天爷可以在一瞬之间,把它们席卷一空。”
想法: 2017-06-27 原文:宇宙并不知道你正在发散的振动频率是因为你观察到的或是实际经历的事物,还是你记得的或是想象的事物。它只是接收到了你振动的频率,然后用和它相配的事物做出响应。
想法: 2017-06-27 原文:“嗯,先要解除自己的人生模式,学会自己的功课,然后全心全意地用观想的方法去散发‘事已成’之后那种愉悦感受的振动能量,”若菱这时顽皮地一笑,“然后赖皮地在未实现前就先去感恩,嗯,还有就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很清楚、很具体,而且要为它付出一定的努力,同时言行一致。”
想法: 2017-06-27 原文:观想你已经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的最佳时刻是在早晨将醒未醒之际、晚上将睡未睡之时,因为那个时候你与你的潜意识最接近
想法: 2017-06-27 原文:我们一直以来做的,就是去和现实抗争,对现实不满,想要改变他人、改变环境,但都是徒劳无功的,甚至适得其反。我们不知道一切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想法: 2017-06-27 原文: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想法: 2017-06-27 原文: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想法: 2017-06-27 文:我们的人生,在适当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人出现,提供你灵魂需要学习的课题,甚至帮助你完成这个课题。不再寂寞和痛苦了。用痛苦的方式让你学习和成长。”
想法: 2017-06-27 原文:有些亲密关系是业力关系,对方扮演黑天使的角色,用痛苦的方式让你学习课题。有些伴侣是疗愈关系,对方可以让你在一个比较理性、温和,具有安全感的环境下,疗愈你内在的一些创伤。这两种都可以说是灵魂伴侣啊。”
想法: 2017-06-27 原文:所以灵修的时候,要真正去面对自己内在最不想看见的那些部分,理解它们,接纳它们,才能真正地平衡。”
想法: 2017-06-27 原文:“每个人都知道‘快乐’比‘对错’重要,可是在取舍的时候,还是选择自己觉得最对的想法去思考、做事、应对。”
想法: 2017-06-27 原文:“想要走出自己的观念,”若菱说,“你首先要看到自己有观念,而且你的观念是阻挡你进入自己内在和平、喜悦的唯一障碍——这个负责任的态度一定要有。”
想法: 2017-06-27 原文:解了人类解脱的最大秘密——从用“有”到用“无”,如果人类能够培养用“无”的能力,像重视“有”一样地重视“无”的话,这个世界就有救了。
想法: 2017-06-27 原文:“再通俗一点儿的话来说,我们人类以为快乐、满是通过不断地累积‘有’而获得的,没有人去体会或是重视‘无’,每个人的做事、应对方式,想法、说话内容,都是在‘有’的世界里取舍打转儿,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自己的损益观操控,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困在里面找不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