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对“走资派”的迫害,我们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早有所闻。例如人民文学家老舍,不堪忍受长期毒打和侮辱跳湖自杀,《三体》中的叶哲泰,被活活打死。所以推测,能从那个年代挺过来的人,要么是根正苗红,谨言慎行,未受冲击,要么就是钢铁战士,硬生生抗过来。一般凡夫俗子,在那么疯狂的环境里,不自杀也得重度抑郁,生不如死。
但第一部第5章的王满银被劳教一段,却展现出一幕超出想象的心理对战,令人啧啧称奇。
先看施压方是怎样操作的:
首先要造声势,把你名声扬丑。
离村一里路就能听见高音喇叭吼叫,半山坡上插着许多红旗,人群像蚂蚁一样乱纷纷的。场面宏伟,少平(17岁)和兰香(13岁)顿时被吓住了。
更出格的是连坐,让你众叛亲离。
对王满银的劳教,不仅折磨本人,还要折磨他的亲人;不光折磨肉体,还要折磨精神。被“劳教”的人每天要干最重的活:用架子车送土。一般四个“好人”装,一个“坏人”推。最使这些人难堪的是,在给他们装土的四个人中间,就安排一个自己的亲属。
如果这样的惩罚措施放在当今法治社会,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任何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都应当由违法犯罪行为人本人承担,而不能株连或者及于他人,这是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王满银倒卖老鼠药,他的亲属并不知情,并未参与。民间也有俗语,罪不及父母,祸不及妻儿。更何况这个亲属是老丈人。可见当时的劳教制度荒谬至极。少平看到这一幕,感到眼前一阵发黑。连坐不仅打击王满银,还打击王满银他老丈人,还打击王满银的小舅子。
这一顿骚操作,不仅亚历山大,简直恶毒至极。然而,王满银却能用魔法打败魔法,轻松化解。
看王满银是怎样应对的:
在欣赏王满银的神奇应对之法以前,我们最好先回顾一下王满银的黑历史。
王满银出生一年后,父亲去世,母亲抚养他到十九岁后也去世,从此他在这社会上成了孤单一人。当时正是1966年文革开始,武斗盛行。他踊跃地参加了县上的一派武斗队。第一仗打下来,他就被另一派俘虏了。他干脆又参加了俘虏他的这一派武斗队,去打他原来参加的那一派。反正对他来说,这派那派都一样,只要有好吃的,每天再给发一盒纸烟就行了。结婚生子以后,一年逛逛悠悠,拉扯孩子,家里地里,全靠老婆一人操磨。他扛过枪,耍过赌,走州过县做过买卖,也钻过两回别人家媳妇的被窝,并且还欠众人一屁股账——年年过年都不敢在家里住,得跑到外面去躲债。
可以发现,王满银其实没有政治主张,也不爱家人,没有信用,不知廉耻,破罐破摔。
对于这样一个人,造声势,把名声扬臭这样的手段根本不起作用。他名声本来已经很臭了,还能怎样呢?至于亲属连坐,孙玉厚不是这阵儿恨他,多少年来就一直恨着他。情况并没有变得更糟糕,所以王满银满不在乎。
不在乎!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佛家说”放下”也是这个意思。自己的名声,家人对自己的爱,还有生活中许许多多值得珍视的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应当珍惜,当有人试图破坏它们,我们当然要反击。然而,如果敌我力量悬殊,不可硬拼只可智取,我们不防当一回王满银,首先做到情绪稳定,满不在乎。
王满银的奇妙之处还不仅在他的心理强大,更有趣的是,在身体经受痛苦的时候,仍然能集中精力,观察敌情,想出贿赂对方的鬼点子。
他虽然浑身疼得像皮鞭抽过一般,心思可在不停地转,他寻思:我得想点办法让装土的人装慢一点,我就能多歇一会。
他这个真绝了,集中注意力,解决当下的问题。他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首先,注意观察敌情: 其他三个小伙子他不认识,老丈人不专意整他。然后,分析对方的身份:这些人是奉命行事。接下来,换位思考,推测对方的思路: 如果他是这些人,这些人是他,给他一根纸烟,他肯定就不会和这些人过不去了。最后,大胆行动。
行动的过程写的惊心动魄,妙趣横生,每次读这一段,我都笑得肚子疼。
第一步,找准时机。
当他送完一回土又返回来的时候,见民兵小分队的人不在跟前,就慌忙从口袋里摸出那几根纸烟,一边眼睛瞄着远处,一边笑嘻嘻地把烟递到这几个后生面前。
这个时机稍纵即逝,把握住时机,有个好开头,就成功了一半。
第二步,察言观色
这几个人先愣住了,又一看是这么高级的烟,互相间看了一眼,不知如何是好。有门!王满银一看他们动摇了,乘势就把烟硬往一个表现最动摇的小伙子手里塞。
第三步,差别化对待
一般来说,待人接物,应当一视同仁,忌讳差别对待。但有时也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战术。
王满银没敢给老丈人。他看见老丈人狠狠瞪了他一眼。
王满银算不得什么正面角色,在后来政策形式好转后他仍旧是那个德行。因此,在顺境中,我们都会鄙视这种二流子。但是,在逆境中,二流子没有心理负担,不内耗,幸福指数明显高于一般人。人活一世,谁能没有个沟沟坎坎呢?如果遇到暂时跨不过去的困难,可以学学王满银,满不在乎,活在当下,集中精力解决眼下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