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只丘
所谓“我手写我心”,就是把“心里想的”写出来。首先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完整地写出来,然后能够让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普遍被读懂。当然,普遍被喜欢就更好了。
写作最令人兴奋的,是我们某些时刻的“领悟”,这种“领悟”一旦诞生,我们就有了原动力,产生强烈想要表达出来的冲动,从而触发行动,接着很可能意味着——一篇“意味深长”的文章诞生。
所以,“把领悟到的写成文章”,是写作十分重要,而且是必须的事情。
但通常,我们领悟到的只发生在某时某刻,存在时间极短。若一时搁置,很难再保持当时的敏感度,过后也会因为其它事情滋扰充斥而忘却,或者因为这种“领悟”不够具体完整,导致在写文章时因遇挫而中途放弃。
所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种“领悟”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症下药,更好地利用它。
“领悟”,通常只是一个闪念,是我们的心智在起作用。在那一短暂时刻里,我们的经验、思维、认知被触发、关联,形成初步的感知很强但还不够完整、清晰的逻辑。
比如我们在听闺蜜失恋的倾诉中感知到“渣男”的一些可作为判断的特点,比如从书本中领悟到一个可指导执行的方法论核心。
我们的领悟,由“逻辑”、“现象”两部分组成。写文章,其实就是把这两部分的关联变得清晰、简洁、必要,同时通过文字展现给读者的过程。
拿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举例——为什么自律不需要“努力”和“坚持”
写这篇文章的“领悟”,来源于朋友圈看到众多对“自律”概念的强调:“自律需要努力和坚持,只有自律才能获得自由人生。”等。看似都很有道理,但第一时间里,我却认为这样的概念是错误的,也就是我认为“自律其实不需要努力和坚持”。
这个“领悟”是瞬间产生的,我无法说出自己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个人结论——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亲身经验,有可能是因为某本书,也有可能是身边的例子。
因为有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和表达出来的冲动,我像往常一样首先做理清工作。
对“逻辑”部分,我努力回忆自己的想法的来源(虽然自己当时不明白,但它一定是有来源的,只不过大脑普遍反应太快,才导致我无法列表那些判断依据),并把它们一条条列在纸上。
于是我得到的是:我曾经在阅读和写作、跑步上的实践经历告诉我“努力和坚持不是最主要的”;从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一书中得到“最重要的是赋予一件事情极其重大的意义”的观点;身边很多“自律”的朋友,他们的“自律行为”其实非常轻松,非常享受。
对比那些为了改变而开始付出行动,强调自律需要经过痛苦的“努力和坚持”过程的认知,我发现了这类人的认识和“自律”本身的完整概念的偏差。
于是我得出了三点结论:
强调“努力和坚持”的自律行为,只是看不到“自律”的完整概念,所以他们的观念是在强调痛苦,很容易失败、没有方向感、没有源动力。
自律行为本身并不需要过分的“努力”和“坚持”,从原点到目标的过程需要付出的行动,本身是一个自然而然、按部就班、顺水推舟的事情,并不是痛苦的。
达成自律,需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论。
得出这些之后,我已经有了逻辑上清晰且关键的问题答案,即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接着把这些结论和中心思想转化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很多时候,你怎么想的是一回事,你说给别人听又是另外一回事,并且写作跟演讲也很不同。演讲表达更口语化,听者调动的是耳朵和大脑;写作讲究的是脑逻辑(书面逻辑),调动的是眼睛和大脑。
于是又有了写文章所需要考虑的“读者需求”和“读者的阅读逻辑”,对此,我总结过一道写作的公式,画成了图表。
接着,按照读者的阅读逻辑,我确定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结构:
于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就按部就班地完成了。那篇文章效果还不错,4000的阅读量,100个喜欢。
总结:
1 当我们的“领悟时刻”到来,一定不要错失这些机会,因为这些时刻往往是我们“最聪明”的时刻;而且,当你能“所想即所书”时,带来的自信与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
2 专注下来,找到这些“领悟”的核心要素,找到它们的源头,尽可能地简洁、清晰、必要。
3 将核心要素进行关联,或者是类同关系,或者是对比凸显的关系,找到其中最核心、最必要的关联,得到一整个观点的逻辑推理主线。
4 融入读者的阅读逻辑,进行文章结构的安排。
对读者的阅读逻辑,我曾做过一个简单的基于作者视角和读者视角的倒三角拆解图,仅供参考!
以下几点需要格外注意,敲黑板无数次!很重要!!
1 切忌追求完美,比如我的观点不适用于全部,我的例子不代表全部。要求自己只在一个清晰有边界的范围内进行论述、寻找相关素材,观点上要求简洁、清晰、必要,而不是“完美”。
2 切忌自说自话,从一个读者的视角去写一篇自己的文章,筛掉那些多余的语言和“碎碎念”
3 反复练习,反复练习,反复练习!这是你与其他人拉开差距的不二法门。
最后,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帮助。在写作这条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但总有些人在坚持着,走在进步的道路上,每一个人,其实并不孤独!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