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语是一个让很多人头痛的领域。很多人都没有勇气说,也没有动力说,甚至是害怕开口说英语。但是很多英语不好的人像F word这样的脏字也可以流利地脱口而出。而且很多英语口语不流利的人英文歌却可以唱的好。这明显就是心态问题。在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科林费斯饰演的约克公爵严重口吃,但他说脏话却很有一套。因为在说脏字的时候,人们特别全神贯注,想要极力表达自己的愤怒或者烦躁。当情感到了,而且有一定的脏话词汇储备,定然脱口而出。很多人不想开口说英语,还是过不去心里那道坎。
个人认为,影响口语表达的心理因素有两种。第一种心理因素是“我感觉会讲英文很厉害”,因为很多人把英语捧上神坛。
有的人把英语想象成时髦人才会用的语言。甚至喜欢那种把汉语和英语结合成句的表达。那些每天说”哎这个case我要follow一下”的人并不见得有多厉害,可能他英语和汉语水平都不怎么样,就是虚张声势而已。话说回来,当下确实是英语主宰的世界。作为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它虽然带来了便利,但是也伤害了地方语言。当英语在推广的同时,很多人会慢慢忘记自己的母语,本土文化信念也越来越淡薄。多想想因为英文而被淡化的文化符号,心里就会多一份惋惜,少一份崇拜。
有些语言可以代表一种文化,但是绝对不要认为英语就能代表所谓先进潮流的欧美文化。印度英语照样收录在雅思听力里。现在很多中式英文也被收录在牛津高阶词典。那些曾经炫耀说“这才是英语的地道表达,这才是老外的用法”,其实是在炫耀他自己的英文水平。英语根本就没有地道不地道,英语的包容性和普适性很强。你可以把自己的口音塑造成英音,美音,印度英语,中式英语,甚至日式英语,前提是你喜欢这种口音或者这种口语对于你和其他英语使用者的沟通没有障碍。所以英文中是各个地域文化的大融合。它只是一种语言而已,产生于一个地区,不断吸收其它地区的词汇和语法来丰富自身。所以不要因为先进的欧美文化而认为英语更高端。
人们往往对听不懂的东西感觉畏惧或者敬畏。有的人听不懂英语,可能就会觉得英文像高山一样难攀。但换个角度想,英语中也有无数的方言,我们会觉得不一样的腔调很奇怪,但不会觉得这些腔调很土。但是用伦敦口音的人十之八九瞧不起苏格兰的乡下口音。这种感觉就像用家乡话跟一老北京聊天。外国人也一样,在一个老外面前讲普通话和讲粤语效果是一样的。我们大学生舍友往往来自五湖四海,很容易产生口音上的摩擦。东北室友经常跟广东室友学粤语,广东室友也经常模仿东北室友的儿化音。这都是来源于兴趣。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模仿奥巴马的演讲。语言都是相通的,你总能找到一些语言中的共性。所以不要觉得英语有多高级,它跟汉语一样,都是为人所用,都是一种工具,只是工具的形状不一样而已。
第二种心理因素是“如果说不好英文,那我就是没文化的体现,所以干脆不说好了”。英语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语言的基本属性,那就是沟通交流。
从小到大,英文被作为一门考试,所有的单词记忆,语法运用,都是为了考试所准备。所有的兴趣都被考试的压力抹杀了。中国教育本来就是应试教育,不像国外虽然学语言也有考试,但压力明显小很多。学语言最重要的是基于兴趣的运用,而不是用来当成什么好大学的开门砖。这种病态的环境下培养出的语言观念,必然也是病态的。所以要想真的理解英文,那就先忘掉什么CET,忘掉高考英语,忘掉之前所有的英文成绩,把它作为一个兴趣来对待。基于兴趣,我们可以跟朋友用英文交流思想,交流这几天发生的事情,甚至可以用英语谈情说爱。话说我高中情书都是用英文写的,就是怕被班主任看懂,但是我也从来没想过班主任会用翻译器。
一旦在一个英文环境里,语调和发音在达到基本标准后就没有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内容和内容的表达形式。沟通的本质就是信息的交换,信息通过一个人的加密,传递到另外一个人脑中,再经过解码,信息被接受,然后再反馈…语音语调只是加密和解码的过程,对中心内容的表达只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的语音语调能让对方成功解码,那就算语调再奇怪,也是有效沟通。
总而言之,不要认为英文高高在上,不要认为英文水平代表了人的水平,英文只是一种工具,为人所用,为人所掌控。平凡而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