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年轻时的潦倒
保罗·奥斯特在年轻的时候穷得叮当响,婚姻以离婚告终,写作一败涂地。
02 难以忘却的经历
缺钱的日子深刻地印在他的写作基因里。在03年的《巴黎评论》访谈中,他说自己一直想写的是贫困的经历,标题叫“论需求”。
03 “穿上胶鞋的卡夫卡”
纽约时报将他形容为“穿上胶鞋的卡夫卡”。他的作品中结合了欧洲风味的前卫、感性。笔端带点忧郁,文风清澈,并善用嘲讽式的象征主义。
04 村上春树的评价
村上春树说:“能见识保罗·奥斯特是我此生的荣幸。”
05 战胜焦虑
保罗·奥斯特年轻时的焦虑并不比现在的90后少。在决定走写作这条路后,他经历过无数次退稿,如今却写出了令人难忘且能传世的作品。
06 “脑中的嗡嗡声”
他总结了自己的写作心得:“我写的每本书都始于我‘脑中的嗡嗡声’,一种特定的节奏。对于我而言,写小说的大部分力气都花在试图保持对那种嗡嗡声的忠诚上。
07 奏响强音
这是种高度直觉的工作,你无法论证或理性地为之辩护,但奏响强音的时候你会知道,而当你击中了正确的音符时,你通常会很肯定。”
08 对击中音符的困惑
现在90后焦虑的是,怎么也击不中那个正确的音符。或许击中了,但无法在当下足够肯定。
09 持续敲击
要知道,保罗·奥斯特是在40岁之后才跌跌撞撞敲中了啊。谁也说不好自己会在何时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音符,但是只要持续敲击,不是仍然能奏出音乐吗?
10 打败负能量
别成天顶着一张“被生活欺负过的脸”,浑浑噩噩地跟风,把心灰意冷说成是一切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