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对学生的仪容仪表做出了规范要求,例如,男生的头发长度不能超过3厘米。大部分男生能接受这个要求,毕竟“平头才是检验帅哥的唯一标准”。但是作为班主任,难免遇到“难剃头”的男生,他就是不剪,打死也不剪。这让班主任很为难,不剪没法向德育处交代,剪却做不通工作。新高一军训期间,有个班级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德育处已经把理发师请到现场剪发,老师很担心这个孩子现场做出什么极端的事情出来。
遇到这种情况,你应该如何劝说这个孩子呢?
“你不剪就是你不对。”“大家都剪了,为什么你不剪?”“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你也不能搞特殊。”
上述说法的特点是直接指出错误,要求改正。不是不对,但是很容易把自己摆在了学生对立面,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也就自动开启,从而容易激发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很有可能故意跟老师做对,不仅起不到说服效果,还影响了老师今后教育工作的权威性。
更好的做法不是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给自己的工作难度挖坑,而是要诉诸外部压力,也就是把剪发的压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第三方,塑造一个共同的对立面,让自己和学生坐在同一条板凳上,这样,学生觉得老师和自己是同一战线上的,也就比较不会有防御心理,从而更容易被说服。
所以,前面剪发的例子,或许这样说会更好:“我也知道发型对你而言很重要,但是学校现在要来检查这个问题,你知道的,如果检查到我们班发现你的发型不合格,我们班级的风纪分会被扣掉,这样影响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班级46个同学的荣誉问题。所以,你看,这该怎么办?”
这样说,有两个好处。首先,你客观表达了来自第三方的难处,而不是你的要求,从而化解了对你的敌意。
其次,你询问了学生怎么办?那么学生说出来的解决方案是来自他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别人的要求。人总是对内找合理的理由,对外找不合理的理由。也就是说,人总是倾向于为自己的选择寻找合理化的理由,对别人提的要求倾向于找不合理的借口。所以,这样问,一旦学生说“那我还是去剪吧”,那么,作为他自己的选择,他就会自己去找去剪的理由,例如,“也对啦,如果我一直坚持不剪,每次班级被检查都会被扣分,我也确实没法跟同学交代。”
所以,不是直指是非,而是诉诸外部压力,看似迂回,其实降低了对抗意识,反而事半功倍。这个小技巧,不仅在剪发的问题上可以用,其实班级管理、教学活动中,也会广泛的应用范围,毕竟,班主任要跟学生做工作的方面实在太多了,例如,禁带手机进教室的规定,相信也是让很多老师头疼的事,现实中,甚至发生了学生因为手机被没收而杀老师和跳楼自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