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请问你觉得我们国家好吗?”
在德黑兰的日子里,每认识一位新朋友,几乎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出于礼貌,我只笑着回一句“挺好的”,权且敷衍过去便罢。然而这一次,情况似乎有点不太一样。
问话的是蛋糕店的服务员小哥。前两次来买东西,小哥只是售货结账,并不多说一句话。但这次他显然很想提问,所以才费劲地用蹩脚的英文勉强拼出了这句话。我好奇地望向他,迎面是一双情态真挚的眼眸,眼神里满怀期望——是的,他那种心情,我大约可以感同身受。2008年当奥运志愿者时,我自己也问过外国人同样的问题,带着同样的期望。
所以这次,我决定给他一个不一样的答案——不敷衍,不说谎,也不要伤他感情。数钱的时候,我绞尽脑汁地查找着,希望可以把在德黑兰的所见所感浓缩成一个恰当的词儿。终于,在小哥找钱的时候,我抬起头,给了他一个坦然的微笑:“伊朗啊,我觉得比我之前想象得要好”。
小哥也咧着嘴笑了。
是的,这里也许不很好,但也并没有特别糟。
自从我说准备去伊朗旅行,身边亲友便止不住地担心。在他们看来,伊朗这个国家,周边不安宁,生活据说也压抑,实在不是出门的好去处。没错,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从媒体听到了太多关于伊朗的“传说”,以至于我们自认为足够了解,反而失去了亲身探究的动力。然而我们大概忘了,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世间万物皆有多面,任何程式化的认知都极可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
从某些角度看,伊朗确实不算很好的国家。明媚阳光照耀的是德黑兰日渐苍老的面容,国内那种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这里是看不到的。街头巷尾,车流的拥堵无序从无改观,也许就像当地人所言,一旦开车上路,他们便把生命交给了真主。萦绕城市上空的是每天三遍从不爽约的唱经,街上穿黑罩袍的妇女随处可见——这里的生活宗教风情浓郁,但除此之外便几乎乏善可陈。德黑兰人是热情的,但似乎也仅止于热情。作为古老而重礼的民族,波斯人舌灿莲花,办事效率却委实难以恭维——在这儿你是着不了急的,因为着急也没用。缺乏朝气,这个词用在伊朗和德黑兰身上应不为过。
关于这里的不好,大概可说到天荒地老。曾经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国,如今却是这番样貌,多少让人心生遗憾。这片土地的历史绵长而曲折,她孕育了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也有太多引人叹息的情节。而德黑兰这座城市,就是她一路过往的最佳缩影之一。
古列斯坦:宫苑如花
古列斯坦,鲜花盛开的地方。从字面看,似乎是说宫苑里种满了花。然而波斯人想表达的,远比我们想到的要多——这里不仅有花园,更有比花还娇艳的楼馆殿堂。
一进宫门,迎面就是细长的水池。在这个干旱的国度,水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池塘是宫殿的第一标配。沿着池水走到头,挂着巨帘的正殿尽在眼前。微风渐起,帘子轻盈摆动,国王的白玉宝座在帘后若隐若现。宝座宽大如床,扶手和椅背全是细密花纹,支柱则刻成抬座仆人的模样。坐在殿内,升起帘幕,一池碧波与满园葱翠顷刻间尽收眼底——这宫里的所有美景,都只供国王一人舒舒服服地享用。
舒服,是这里鲜明的主基调。作为王居,古列斯坦宫缺乏宏大的气势和壮美的景观,反倒更像是隐于街市的世外桃源,时时处处都让人觉着放松惬意。离开正殿,转角便是纳凉处。宝座上方色彩斑斓的马赛克宛如糖果包装,让人一见便觉身心清凉。宝座旁边照例有个池子,泉水从池底喷出,继而沿着水道流向庭院,整个王宫都因水灵韵倍增了。
栖居古宫,不仅舒服,更是浪漫。循水而出,宫墙的各色花纹立时夺人眼目。窗户边,宫门口,所有墙壁都填满了画,要么是简单图案的矩阵排列,要么是花朵与树枝缠绕成的优雅造型。其中最棒的,当属宫苑东、南的两面长墙——黄色拱廊之下,一幅幅画面串联成行,每一面的内容都不重样。更让人叫绝的是,画师们还“调皮”地在画面中间开出许多窗户一样的“子画面”,里面或是描绘贵族骑马消遣,或是展现各色风景建筑,整面墙合起来,便成了旧时代光景最生动的画卷。有了这些“窗户”,长墙生趣盎然、亮点频出,即便花纹再多,眼睛也不觉得疲劳了。
波斯人爱生活的智慧既体现在五彩缤纷的外墙,也潜藏于别出心裁的内饰,举世闻名的镜宫便是最好的例子——原来,想展现一座宫殿的“金碧辉煌”,并不需要太多金银珠宝。
一盏吊灯高悬天顶,四面墙皆镶满大小不一的镜子,所谓镜宫,大抵如此。这种装饰听起来简单,效果却好得几乎无以言喻。在这里,你的眼睛无暇顾及其它,只有光是唯一的主角。因为镜子间的反射,房间四壁彷如钻石般明亮璀璨,屋里的金银陈设反倒显得暗淡了;因为镜子虚拟的“空间”,镜宫面积虽小,人在其中却不觉局促。不难看出,铺满墙面的镜子,既是波斯人展现奢华的最佳装饰品,更是他们改善居住条件的妙招。这世上有太多气派的宫殿,它们的共同点,便是恨不能把所有珠宝一股脑嵌在身上——那样确实豪气,但终究免不了落入俗套。相较而言,古波斯人以镜为饰,实用与美观兼得,实在是相当别具一格。
流连于古宫的琼楼玉宇,想象着贵族们是何等精于享受生活。长墙尽头,尖塔高耸,塔下的宫殿明显比别处更凉快些。是的,奥秘就在那些可以捕捉凉风的塔中。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他们就靠这样的巧办法轻松度过了西亚一个又一个的酷暑。想到这里,不禁又对波斯人多出一分赞叹和敬意:真是个爱动脑、会享受的民族啊。
这个民族热衷现世安好,但历史却没给这个国家太多安宁。从古至今,波斯民族历尽兴衰,几度征服别人,又几度被别人折腾。这样的波折,历史上有太多次,到现在似乎也没完全结束。
美馆故园:伤痕一处
若历史重来,德黑兰人还会不会在1979年11月4日冲进美国使馆,从而彻底改变他们国家此后的历程?答案没准还是肯定的。去美国使馆旧址途中恰巧经过沙特使馆,白墙上的残窗与烧痕仍清晰可见。是的,这里遭受冲击,不过是大半年前,还新鲜热乎得很。伊斯兰革命后,德黑兰人已三次冲击使馆。冲击美国使馆是第一次,也是迄今影响最深的一次。
也许没人能完全说清,为何学生会选在那天冲使馆、扣人质;而最高领袖霍梅尼为何会支持学生,同样大可深究。毕竟以常理观之,冲击使馆是最没道理的事了——但站在伊朗人的角度,这其中自有不一般的情由。我端详着使馆门口挂着的人质照片,努力想体会那时伊朗人的心情。突然间,一种感受浮于脑海:那是愤懑,那是发泄,那是“我不怕你”的骄傲宣示,那也是无可奈何的悲凉呐喊。
四十年前的伊朗是好的,妇女不带头巾,大街灯红酒绿。四十年前的伊朗又是糟的,国王对内靠秘密警察搞高压统治,对外则紧抱美西方大腿,所谓社会改革竟无一善终,倒是贫富差距愈演愈烈——如此情势,革命是在所难免了。
人们恨国王、恨美国,恨他们让这国家民不聊生。所以在使馆围墙的壁画里,美国是骷髅脸的自由女神,是射向鲜花的导弹,是缠星条旗的手枪。五颜六色的激昂标语好似烈焰燎原,连标点符号都饱含着怒火。美国是勾结国王的“撒旦”,美国使馆自然人皆可诛——只可惜,这样的抗议,看着过瘾,却也无力。冲馆之后,封锁与制裁接踵而至,伊朗人于重围之下,一晃就过了将近四十年。而四十年后,虽有芥蒂如斯,这对老冤家终究还是坐在一起,合力达成了一纸协议。
如此峰回路转,在当时有谁能够想见?
时光荏苒,使馆主楼已然残旧;光阴流逝,人面不知何处,阳光灿烂如初。园子越来越破,游人却越来越多——他们既为凭吊往事,更要来欣赏这里的壁画之美。说真的,伊朗画家的艺术细胞实在发达,连枯燥的反美宣传画都能做得赏心悦目。这大抵都得归功于波斯文明的丰厚底蕴和画家们满含深情的细腻笔触。
长墙之上,伊朗国旗自在飘扬。那些画上去的褶皱,条条灵动若波;调色也是浓淡得宜,旗帜在阳光下尽显庄严雄壮。国旗之下,霍梅尼身披黑袍,眉头紧锁,忧国忧民的神情让人见之动容。国旗两边,有盛放的鲜花,有展翅的白鸽,有不屈的战士,伊朗人就用这些形象表达对祖国与和平的挚爱——于我而言,这才是壁画最触动人心之处。而那些激烈的反美标语,反倒是相当平淡无奇。
这么多年了,伊朗人还恨美国吗?也许是的,至少反美在伊朗还是政治正确。德黑兰发展迟缓,美西方的制裁自然也有责任。不过,看看满街的苹果手机和美式快餐店,便知现在伊朗人对美国的情感不能单用一个恨字形容。
四十年的激荡历程造就了这城市今日的面容。当年她号称“中东小巴黎”,如今却和中国最普通城市的没什么两样。什么时候她才能恢复往日的华光?恐怕谁也说不好。
或许这就是伊朗最让人忧伤的地方吧:作为文明古国,她的昨日辉煌早已远去,而她的下次绽放却未知何时。
公园谧境:悠然生活
这片土地的过去,既有惊艳华彩,又有沉重篇章。这片土地的现实,似乎不那么让人乐观,却也不乏意料之外的惊喜。外界对德黑兰的印象,更多是压抑的罩袍、匮乏的娱乐和缓慢的发展。然而,只要往街巷深处的公园走走,你就能发现:浓密的绿荫之下,这城市有着别样的生活趣味。
已经多久没去公园了?我一时还真答不上来。所谓休息时间,大多给了加班、手机和应酬。在快节奏的大城市,这种生活稀松平常。但在慢节奏的德黑兰,情况则全然不同——这儿没那么多加班,也没多少娱乐场所。相较之下,景色宜人的公园自然是假日里人们消遣时光的最好选择了。
在造园方面,德黑兰条件甚佳。有平地,有高山,公园的造型千姿百态。德黑兰市内少雨,但山区雨露颇丰,街边水沟常年碧波潺潺。加之海拔上千、山峦阻隔,这儿的夏天不算特别难过,冬天也不会感觉太冷。所以和外界遍地黄沙的想象不同,德黑兰其实是个绿油油的城市,有些地方甚至比北京还更胜一筹呢。
走进公园,德黑兰市井生活最阳光健康的一面即刻呈现。五六层楼高的大树连片矗立,整个公园就是一顶巨型的碧色华盖。阳光穿过华盖的缝隙,在地上洒下一幅幅精巧的剪影画。树荫之下,草坪随地势和缓起伏,野餐客的身影在林间随处可见。馕饼,奶酪,番茄,黄瓜,热茶,简单的原料即可配出美味的一餐。人们吃着东西聊着天,一日韶光很快便被打发了大半——反正谁也不赶时间,只要静心享受便好。这当然算不上什么新潮的娱乐方式,可就是让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小向往呢。
我喜欢这里的凉风习习,雀鸟鸣啭。我也爱看人们脸上的神情,看小孩子肆意欢闹,老年人持重微笑,一家子人都轻松自在。在这里,人与自然复归融合,亲朋好友交流无间。就在不经意间,生活变回了她最淳朴、最本真的形态。而这恰恰是当代都市生活最为缺乏的元素。
密林深处是野餐圣地,阳光普照的运动场则是年轻人的乐园。跑步,踢毽,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伊朗人什么都爱玩。在这座略显严肃的城市里,蹦蹦跳跳、打打闹闹的年轻人成了难得的欢乐空气。从气氛角度看,公园仿佛是德黑兰的一个个小小“特区”,市面上所有的条条框框,在这里似乎都能略略放松。运动一开始,男生就可以换上短裤,不必严格遵循全年穿长裤的规矩。女生也可以挽起袖子,只要确保长衣长裤、包住头发便罢。在这里,大家都忙着自得其乐呢。
屏蔽了尘世喧嚣,公园静谧如梦。人们把思绪从琐事抽离,一门心思享受彼此陪伴的简单快乐。即便是一个人也不必担心,总会有小猫过来陪你。德黑兰猫多,公园里尤甚,似乎是块绿地就能看见猫。公园里的猫更是有灵气的,它们往来随心,去留无声,既不像家猫粘人,也不似野猫拒人千里,颇有些“逍遥于世”的精灵之气。不知何时,身边就会有小猫出来晒太阳、挠爪子,一举一动皆可爱撩人。而就在一转眼间,猫咪又突然消失无踪,只留下脑海里的一片毛绒绒和心头的一丝怅然——人与猫的相遇,说到底也都是缘分。有了这些猫,公园时光在闲适之外更多了一份神秘和浪漫,真是让人有说不出的欢喜。
即使生活单调,伊朗人依旧能活出生活的乐趣。没办法,从古至今,他们都是最会享受的民族之一呢。
尾声
悠然闲适固然好,但对于一个渴望发展的国家而言却未必是最佳状态——否则伊朗人大概也不会那么努力地去达成核协议了。眼下协议成了,制裁解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应该是会变好的吧?我把这个问题提给了司机师傅,可遗憾的是,他什么都没有说。
想这件事的时候,车子正行驶在又宽又长的瓦里亚斯大街上。这条将近20公里的大街建于巴列维时代,据说是中东的第一长街。除了长,这条街上的树更引人瞩目。大约是年头久了,街边的枫树全是骇人的高,其枝干之繁盛几乎要把大街与周边隔离开来。走在瓦街,满眼是绿,霞光一照,老树英姿挺拔,新叶翠色动人。放眼两边,绿浪接踵而至,其气势之雄浑在第一秒便紧紧抓住了游人的心——除了令人陶醉,实在没有更多的词来形容瓦街的美了。
从古至今,波斯人一直有追求极致的执着。古列斯坦宫是这样,瓦里亚斯街亦如此。然而,这样的精气神,为什么现在反而不容易看到了呢?
瓦街最爱堵车,这会也不例外。坐在停滞的车流里,我和司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打发时间。不出意料,司机也问了那个问题,我也像答蛋糕店小哥一样回复他。听完之后,司机开心一笑,接着便问我有没有去过塔吉力士巴扎,也就是这条街的北头。我说已经去过了,毕竟是有名的市场,不去转转很可惜,再说还要买点藏红花带回去。司机笑说,别的大概也没什么好买。现在的巴扎,到处都是中国进口货。
这话没错。那天在巴扎闲逛,随便抄起个小商品就是“中国制造”,自己都吓了一跳。
紧接着,司机却话锋一转:“你们中国东西便宜,但是都不好,质量比欧美差太远了。”我楞了一下,没有接话。
静默之中,天色渐暗,北山的灯火与街上的车灯连成一片,仿如触手可及的星海。我们在巴扎附近转弯,迎面就遇上一个巨型标牌。那是华为最新款手机的广告,灯光一打,分外惹眼。
一丝微笑渐渐浮上脸颊。还要说什么呢?这个,就是最好的回答了。
忽然想起来,自己好像很久没有问过外国人“中国好不好”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