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知,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英雄历经磨难战胜敌人,钦佩、自豪、向往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欢呼雀跃,这是正确认知孩子的常态反映。
花儿盛开,轻轻走过去闻一闻,看一看,与伙伴一起讨论指点赞美一番,这是正确认知的孩子常态反映。
上铃课了,立刻进教师端端正正坐好,准备好学习用品,静等老师的讲课,这是正确认知孩子的常态反映。
老师提出问题,马上认真思考,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这是正确认知孩子的常态反映……
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遇到很多“不着调”的孩子。看到英雄人物英勇就义,他会高兴地手舞足蹈、大喊大叫,全然不顾其他孩子诧异的目光;老师请同学们安静坐好,他却故意摇得桌凳吱吱响,目光充满了挑衅;学完生字后组词,他却故意让人恶心,如:盛cheng(盛屎)……
遇到这样的孩子,实在让老师无奈。那么,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扭曲的认知呢?我想,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在孩子面前不懂避讳。孩子在小时候,还没有评判对错的能力,有些家长会毫无顾忌地在孩子面前说些不正向的、甚至是低级恶趣味的话,让孩子误认为说这些话是正常的。毕竟孩子的是非观都是先从模仿父母开始的。
二、不了解孩子成长特点。孩子小的时候,对事物都是没有评判标准的,只会依照自己内心的驱使去做,这时候的他们还是自然人。因此他们的很多做法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是非观去衡量。如两岁左右的孩子玩具和食物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并不是他自私,而是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自我意识强烈使然。但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的家长每到这时就会斥责孩子自私,这反而让孩子有了错误认知,就会渐渐成为家长家长不待见的那种人。
三、不积极对待孩子的错误。当孩子不小心做了错事,一部分家长不是先听孩子讲述事情经过,帮助孩子分析以后如何规避错误,而是一味打骂,不但没有起到好的教育作用,反而让孩子觉得遇到问题就用暴力解决,但孩子年龄小,又反抗不了,只能表面认错,但内心却极端不服气,长此以往,孩子处理事务的方式也必然扭曲。
四、漠视孩子对感情的需求。很多父母以为只要不缺孩子吃穿就是做了父母该做的。因此当孩子需要父母陪伴时,家长就会觉得烦,觉得自己孩子不懂事,吃饱喝足还缠着父母,不让父母安生。高兴时还搭理敷衍一下孩子,心情不好时干脆让孩子离自己远远的。长此以往孩子的感情会变得冷漠,不再与父母交流,用自己极端的方式去对待生活,在学校里也会自卑,不合群。
正是因为不正确的三观,使得部分孩子不能有正确的认知,成为了问题孩子,与父母家长的期望背道而驰。由此可见,我们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谨言慎行,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因为,你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人生导师啊!有了正确的认知,孩子才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我们期望的“成功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