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要吃的食物有很多种,突然想吃的应该不多吧,我今天突然想吃太和米粑。
太和米粑的样子很朴实。圆圆的,巴掌大,能吃出糯米的味道,用手掰开,里面有白芝麻, 中间夹着几粒葡萄干。
看上去像烤的,吃起来是蒸的,既香甜软糯,又Q弹Q弹。
人和人的相遇是缘分,人和食物的相遇也是缘分。你想啊,食物品种那么多,没有缘分,怎么可能都吃到呢。
公司几个小同事,他们都是六安人,哪里有好吃的,他们比我熟悉的多。沾他们的光,他们去吃好吃的,也带上我。这才有了和太和米粑的相遇。
这一遇上,不得了,就爱上了。隔几天不吃,还有点想。今天馋虫就爬出来了,愣是让我下了班就去买。
每一种食物都有它的起源,就像东坡肉之于苏东坡,臭豆腐之于朱元璋一样。
但是太和米粑是谁发明的我不知道。
它流传也不是很广,如果有个名人特别爱吃,再加以一宣传,会不会流传更广呢。
咸鸭蛋那么多,独独高邮鸭蛋那么出名,难道不是汪曾祺宣传的?
也或许它的历史使命承载的不够多?
比如功德林的炒面功劳就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我给你讲个故事。
据说在朝鲜战争时,前线不能生火做饭,一生火,无疑把我方暴露在敌人的视线里。为了解决战士们的吃饭问题,部队伤透了脑筋。
当时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长的李聚奎,想起了他在西路军时期在老百姓家吃过的炒面。
这种炒面跟我们街头吃的那种带有鸡蛋肉丝的炒面可不一样,是用70%的麦粉混合30%的玉米粉或大豆粉,高粱粉,炒熟后加入0.5%的食盐制成。
更确切的讲,这不叫炒面,而应该叫炒面粉。
这种炒面在当时可是解决了最大的粮草问题。
朝鲜战争能取得胜利,跟这种炒面不无关系。
但时过境迁,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谁还吃那难以下咽的,需要就着水才能咽的下去的炒面粉。
炒面粉也就退出了舞台。
食物能够流传下来好像跟它承载的使命也不完全成正比。
那么太和米粑,能流传至今,是因为什么呢?我想跟它的口感,营养关系更密切。
快到中秋了,各种月饼闪亮登场。
去年的现在已经做了月饼寄回去,老妈老妹都说做的好吃,今年忙于其他事情,一次也没做,他们又那么善解人意,居然一个也不提。
等天凉了买点太和米粑寄回去吧,这么好吃的怎么能不跟家人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