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春节档的重头好戏《中国女排》,挪到了十一假期和观众见面,片名也变成了《夺冠》。前期做的宣传太大,看到豆瓣评分不高,一直在想要不要去看,害怕看了以后会失望。
这部影片无论叫《中国女排》,还是叫《夺冠》,和《摔跤吧,爸爸》做比较:同样是竞技类,宣扬体育精神的影片,前者影片名称并没有突出核心人物,而后者影片名称直接点出核心人物是爸爸。为什么不突出郎平呢?而影片本身明明就是以郎平为主线引出的故事,大部分人也都是去看巩俐怎么演郎平的。我想原因有三:一是在中国的这种合作精神的环境下,不会突出某个人的作用,讲究团队合作。二是影片较客观的以历史为鉴,重点是要宣扬中国不断强大的历史进程。三是与《我和我的祖国》女排篇遥相辉映,取名夺冠。相当于是我和我的祖国的续曲。
一、陈中和
郎平08年回国任教,陈忠和为什么不参加竞选?
“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对不起自己,老了才知道对不起别人。”影片中女排总教练说的一句话,让我揣摩了很久。陈忠和也是因为这一句话才在男排和女排对战中摆正自己的位置,认真打球。事情就是这样的,表面上看他是在帮男排,而实际上他是在帮女排。要明白这个道理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陈忠和从给女排当陪练开始,他就把能让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变得更强大,作为自己的责任。在中国女排五连胜的那些年,他一直是陪练。郎平退役以后他就回福建任教,郎平回国任教以后,他就作为郎平的助手助教,后来郎平辞职,他又回福建。直到08年,郎平再次回国任教,他选择了不竞聘。不竞聘的原因,我觉得有两个。一是陈忠和也看到了中国女排需要面临改革,而且改革的难度非常的大。他在尝试了几次以后,发现他对这种现状有心无力。二是陈忠和对自己的能力也是做了一个公允的评估,他没有郎平在国际职教的经验,在科技应用经验和国际资源方面均不如郎平丰富。在能帮助中国女排改变的前提下,陈忠和的选择只有对不起自己,没有对不起别人。
2004年8月29日,他率队在雅典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击败俄罗斯女排获得奥运会冠军。颁奖词:他带领女排赢得了久违的胜利,而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一座阔别了17年的奖杯,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对人生不幸坎坷的生活态度融入到体育事业中,他不仅在教女排姑娘们怎样打球,更在引导女排如何面对人生荣辱,他使女排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体育的魅力,他使女排和他一样,无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总能面带微笑。这种微笑出自内心,也因此更加动人。
二、郎平
传奇的经历,坎坷的人生。不得不说,郎平有着非常强大的人格魅力。她是中国女排的灵魂人物,她为什么多次回国任教?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有能力。这一点自不用说,作为女排主攻协助中国女排五连冠,能吃苦,有技术,有水平。二是性格使然。“我郎平从不作假,要做就来真格的”把一个职业认真做好、做专,工作不但是一个谋生的手段,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三是有心。郎平在美国任教,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国外生存,她所拥有的技能也只能是当一名女排教练。当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时候,她没有把工作仅仅当做一个挣钱的手段,而是选择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回馈女排。她有一颗中国心!
三、问题
1.国家在培养教练人才方面不够重视。1986年郎平出国留学,陈忠和回福建任教。1995年,郎平回国任主教练,陈忠和协助。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也就是几年,退役以后各自谋生,大部分人选择留学,留下的人很少,能学成回来任教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也是后来女排青黄不接,势头衰弱的原因。国家应加强这方面人才的扶持力度,鼓励优秀运动员助教任教,培养更多优秀的苗子。
2.人才强国迫在眉睫。郎平去美国任教是迫于身体的原因,因为常年的伤痛,他必须去美国医治,而高昂的医药费,那时国家不予报销,原因是她并未在本国任职。而对于一个退役运动员来说,在美国要想生存,他也只能靠当教练来维持生计。当他的能力和水平被证实以后,国家又返聘她回国当主教练,这中间耽误了20多年,中国女排也停滞了20多年,这20多年对郎平个人是一种磨练,也是中国女排的一次涅磐。
人才对国家强盛有多重要,一句青黄不接,揭露的不仅是人才缺乏,也是人才培养的囧状,还有机制的保守。必须变革,变中救新,走出去,请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