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烦闷的工作之余,继续品读秋雨先生的作品,让我枯燥的生活平添了一丝乐趣。
午后的校园,宁静清爽,我在简陋的公寓里阅读秋雨先生的文字,仿佛看见了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繁忙工作的样子。他变革立新,他了断历史,他果断决绝……
今天读到了第十七章,小标题是:我能听到。本章节陈述了秋雨先生所做的许多事,在常人看来都是棘手的事。但他以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名义处理着这一件件一桩桩的麻烦事,不落俗套,按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跟进去处理,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比如,记者投诉他们学院的学生在头一天的上海分区文艺汇演时喝倒彩,报纸准备就这件事评述当代青年道德的沦丧,希望学院严厉批评几句,以免太被动。
秋雨先生接到投诉电话,非常冷静地问对方:“对于满意的节目,我们学生叫好了吗?”
对方回答喝倒彩与叫好都同样很大声。
我说:“那么请你报道,我院长和学生完全站在一边。剧场不是办公场所,不是居民社区,本来就应该接受公众的强烈反馈。莎士比亚怎么出来的?就是由伦敦环球剧场的观众一年年欢呼出来的。整部世界戏剧史,都是由观众的叫喊声筛选出来的。连戏剧学院的学生到了剧场也变得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那还办什么戏剧学院!等着吧,过些天稍稍空闲一点,我会亲自带着学生到剧场去活跃活跃……”
记者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好一会,才说:“说得好,真没想到!”
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秋雨先生有冷静的头脑,他特立独行,尽力摒弃世俗的观念,他有自己的看法,他视野宽广。处理这件事时他参照了莎士比亚戏剧,这部戏剧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有观众一声声的叫喊声中欢呼出来的。如今,只允许学生对节目叫好,不允许学生喝倒彩,有悖常理。更不应该被扣上“当代青年道德沦丧”的帽子。
那篇评述当代青年社会公德沦丧的文章,终于没有发表。
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所幸当时遇到了秋雨先生当院长,处处维护着他们。说到底,也因为秋雨先生视野宽广,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才能如此通透豁达,处理事情才能做到有理有节,而不是按照传统价值观“想当然”地去评判事情。
当他们去浙江一座小岛上写生时,与当地居民打群架,打不过,受了伤,被羁押。当地有关部门要学院派人领回这些学生,并承诺对他们严加处分。
“不,这里有鬼。”我说,“小岛上,打群架?当地人多还是我们学生人多?我敢肯定是我们学生受欺侮了。立即向上海公安和浙江公安报案。根本不考虑处分,对于学生,我们的第一职责是保护!
按照秋雨院长的处置,这些学生不但没处分,他还和学院的另外几个领导一起去接学生回校,学生见到他们热泪盈眶。原本以为要处分了,如今非但没处分,还领导来迎接自己回学院,能不感动吗?
他认为他自己的青春已被陈腐的观念牺牲殆尽,当自己做领导时,要为观念的转变做出示范。
这样开明又关爱学生的领导谁不喜欢?可以说,通过阅读此章节,更能感受到学院院长的不容易,事情千条万绪,许多事需要他亲自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