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樊登的可复制沟通力关于“提出启发式问题的三个手段”这节课的内容,有以下收获:
当别人找你寻求建议时如何做?
不要直接给出自己的建议,通过提问的方法唤起对方内在动力。
提问三个建议:
1、目标是什么
2、现在是什么状态
3、你打算如何去做
一个人改变需要有力量和动力,而这个动力也就是我们说的自律性,它是来自于较高的自尊水平。如果一个人不断地自责,他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因为不断欺负自己,就会让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加低,没有自尊感,所以他不会改变。自尊水平低的人实际是没有改变的动力。
一个人到底能不能够找到改变的方向,取决于两个最重要的基石:一是他有没有认清自己的现状,另外一个是他有没有建立自我的责任。所有改变的第一步是觉知,第二步是接纳:我知道我有这样的问题,我接纳自己,我依然会爱自己;最后才能走入第三步改变。所以觉知、接纳、改变是一个人改变自己生活的标准路径。
当一个人在没有情绪的时候,寻求解决方案、创意、想法的时候,助人者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求助者?答案就是需要助人者提出有启发式的问题。当我们提出建议的时候,在对方听来可能就是批评。而只有用提问的方法才能够唤醒对方自己内在的动力。
提问分为两种:分别是质疑式问题和启发式问题,
它们两者的本质区别是:
质疑式的问题:没有好奇心以及选择的空间。如:你为什么不?
启发式问题:你有哪些方法?对吧?还有什么可能性?在相同的情况下,你觉得别人会怎么做等?通过提问和启发,帮助他深入地思考。帮助他更广泛的思考。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对方的责任和对现实的觉知。帮助别人建立他的自我责任感。
很多时候限制性的想法会限制我们不敢去想。当在沟通中让对方参与到这个问题进来,那么责任感就在他身上。助人者问的非常轻松,求助者也就是被辅导的人会非常认真,非常沉重在那认真的思考,这就是好的帮助。
所以一定要让求助者意识到责任在他自己身上,让他参与到这个想象当中来。找到解决方案并追问:还有吗?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具体的行动步骤,何时开始,需要哪些资源和帮助。用这个提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助人者的我们不要介入他人的界限,要有一个超然物外的心态。要清楚地意识到这事跟我们没关系。因为这事是你的事儿,我们得管好自己的那份责任感,只有激方求助者的责任感和觉知,才能真正帮助到他们。
反思自己在社群里总是想着努力解答别人的问题,几乎从来不懂得提问,自以为是给出最好的答案,但实际这样的建议和帮助并不能很好的帮助别人。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意识到了,我们要把责任还给别人,而不是揽在自己身上。因为需要改变的是她,而你的建议并不会让她真正的有所有改变,你需要的用提问帮助她思考。
改变是从觉知、接纳、改变三步走的。得靠自己想通,而不是别人说通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给建议,但是可能会让对方感觉到的是批评。或许我们没有这个意思,但是听的人可能就觉得不太舒服。所以需要学会用提问来唤醒对方的内在动力。
袁姐、壹壹用提问法来帮助小伙伴们找到答案,都做都做得特别好。提问真的不是问几个为什么?而是顺着思路,让对方打开心房去思考去面对问题。说心里话,现在答案谁不会找,随便百度一下,到处都有答案。但是知道并不等于会做到。就如一本书,一百个人读,他们的收获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你直接告诉一个人所谓的解决方案,其实并不能真正的帮助她。因为怎么做,其实她还是迷茫的。等下一次遇到的时候还会重复老问题。
这也就是为什么总会有一些小伙伴总是长时间在同个坑里出不来。当一个人有了觉察力,如果不能接纳自己,总是自责,自尊水平低,改变的动力就是非常小,也很难做出真正的改变,所以还是要学会接纳自己,这一点可能很难,但是如果自己都不能接纳自己,要改变又谈何容易。
一个人的改变靠的是自我,别人能帮助的她的是非常有限。有效的沟通就是通过多提问,让她能打开自己思维边界,不局限于当前的认知和想法,不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只有跳出来,多维度看问题,才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也才能找到更多的答案。才能意识到责任的主体是自己。每个人经过思考总结体验过的东西才真正是自己,那种感悟和收获更是不一样的。
在沟通中我们需要思考:对方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帮他认清现实的状况。可以做些什么来实现这一切?还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方法和路径?当一个人能自己找到当前的问题,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所以善于提问才可能真正帮助到别人,这个也是需要我不断学习的地方。
当我遇到一些有困惑需要帮助的小伙伴,做好一名倾听者,学会用提问来帮助她们找出自己的困惑。更重要的要提醒自己,提出建议或给出答案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别人,因为遇到问题只有自己想通了,才能避免下次重复同样的错误。
反观自己为什么不敢向别人提问:一个是担心别人认为:我遇到了问题才求助,你还向我向我问问题,如果我知道那么多为什么,为什么还要在这里问大家呢?另外一个是因为觉得别人有问题,就要尽自己的所知给别人一个答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别人(这是我的思维的局限认知)。
这个时候其实还是自己的责任主体没有区分清楚。因为遇到问题的是别人,而不是我自己,所以责任感不在于自己,而在于别人。只有把责任还给别人,用启发式提问,才能帮助朋友们更好的思考,让她们自己看到问题,这才是有效的帮助。
同样,面对孩子,我们总是急于利用我们过来人的身份,认为把自己的所知,正确的东西一股脑的倒出来,给孩子各种建议,生怕孩子吃亏,生怕孩子走弯路等等,可是孩子根本不能理解这些他们没有走过的路。你说的苦有多苦?孩子没有尝过,根本体会不到什么叫苦。给建议可能并不能很好的帮助孩子走出当前的困惑。因为我们做得多好,提的建议多棒,对孩子来说那些其实都是别人的,和自己关系并不大。
通过这一节课,让我意识到了,帮助他人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给他们提出启发式的问题。让他们能打开自己的思路,找到更好更多的办法,把责任的主体还给他们,激发他的责任和现实的觉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才能更好的帮助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