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过以下这些体验:
当你兴致勃勃地跟一个人聊天时,发现对方不是在敷衍,就是get不到你的点,这种场面直接导致你的诉说欲降到冰点。你在消耗自己的能量,希望对方能给予一点势均力敌的回应,可惜没有。
当你反反复复为一件事情纠结痛苦,深陷其中不得自拔时,身旁的人不仅无法安慰你,甚至还无法理解你,眼睁睁地看着你步入痛苦的深渊却无能为力。
当你跟恋人一起走在街头,他的兴致明显高于你,紧紧地牵着你的手,说着一些他认为很有意思、在你听起来却如同鸡肋般无趣的零碎话语;他吻你的时候,表情激动沉醉,而你心如止水,无限落寞;他兴致勃勃地为你描绘你们未来的理想蓝图,而你的嘴角却不留痕迹地扯出一丝苦笑。
当你置身于欢声笑语之中,明明是一堆人的狂欢,可你却安静得就像与世隔绝。没人注意到你,也没有人理睬你,因为他们正沉浸在热烈的氛围,肆意欢笑。正如麦卡勒斯所说:不说话也可以是争吵,就算是像这样一言不发地坐着,我感觉我们之间也在争论什么。
大约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是这么日渐“深厚”的吧。明明什么都没做,明明什么也没有发生,就是莫名地觉得自己跟别人的磁场、跟周围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了,感觉一切都没劲透了。我想,这大概与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有关系吧。
平时看起来的风光无限,一个人的时候孤独成狗
以前为了积累写作素材,丰富人生体验,我还特地在豆瓣上发起了一个活动,叫“倾听你的故事”。活动很简单,就是对方负责肆无忌惮地说,我负责全程耐心倾听。然而,刚发布就被朋友们群嘲了,他们都打赌说,肯定没人参加,就算参加的也是神经病。结果呢,有很多人踊跃报名参加了,我只从中选了几个人来面基。从后来的面基效果来看,他们还真不是神经病,有些还是行业精英。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上班的时候,精神抖擞、披荆斩棘、过关斩将、风光无限,但一个人的时候却活得像条孤独的狗,无人倾诉、无人理解。
其中,我对一个人印象比较深刻。她是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行事说话文绉绉的,我有点招架不住。才刚开始,她就在聊天软件上跟我肆无忌惮地说起了她的私事,是一大段一大段砸过来的那种。等我洗了个澡回来,她还在打字……极速阅读下来,这其实就是一放不下前任、又不是很喜欢现任的故事。说实话,面对这种问题,我已经完全麻木了。单不说我生活中遇到过无数的案例,就此类的小说我也阅尽无数了。如果要我给出建议,那就是跟他们两个都好好谈谈:跟现任谈谈自己心里的想法,听听他的想法;跟前任谈谈,看看是否能够放下心结。在这方面,民国大才女林徽因就做得十分到位,身为双子座的她好像总是会同时喜欢上两个人——婚前同时喜欢徐志摩和梁思成,婚后同时喜欢梁思成和金岳霖。但她聪明过人的地方在于她敢于敞开心扉,跟对方好好谈谈。因为只有谈过之后,你才知道你要的是什么,对方能给你什么,你们到底最适合什么样的关系。当然,林徽因自始至终的选择都是梁思成。
这次活动过后,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对陌生人说出心里话,但是却无法对身边亲近的人说出?而那些故事在我听来,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甚至还有些稀松平常呢。总结下来,无非就是感情问题、人际交往烦恼、经济困扰、人生规划难题、亲情阻隔……时间一长,我受不了了,选择放弃倾听。这些看似千篇一律的故事,背后其实隐含了大量的人性阴暗面和负面情绪,不仅对我的人生体验没有帮助,反而大量消耗了我的能量。如果跟我倾诉,能够帮助他们改变心情,至少还能让我有些安慰。但是在我看来,好像并没有吧,这些故事他们可能还会跟别的人乐此不疲地说下去。这样一来,这个“倾诉活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我为什么喜欢和陌生人说话
最近听了知名媒体人陈晓楠的演讲,题目是“我为什么喜欢和陌生人说话”,听完后有些感触,似乎解开了心中的一些疑惑。她说,她之所以愿意和陌生人说话,是因为她能感受到陌生人的孤独感,并为交谈中的那种瞬间碰撞出的火花而兴奋。她曾经采访过一个“小姐”,对方把自己的故事倾囊相授。但当她邀请她下周来直播厅做节目,那个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失踪了。在那个姑娘身上,陈晓楠发现,对方可能并没有把和她对话当一个采访,而是可能只是找一个陌生人说话。此后,她慢慢理解了她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他们的身份、故事千差万别,但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可能是一份孤独吧,我可能因缘巧合,因为非常偶然的机会成为了跟他们搭建了某种连接的少数人,而且是唯一的人,我就是那个唯一愿意坐下来听一听的人。”而她自己也渐渐地被这些交谈所影响。相比跌宕起伏的剧情,那些朴素的、似曾相识的东西更能打动她: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爱恨情愁。
“We are all alone,but we are alone together。我们生而孤独,所幸,我们可以一起孤独。哪怕是一瞬间的似曾相识,哪怕是一瞬间的感同身受,也值得感激。”这是陈晓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
最后以一个小小的故事作为结尾吧。有一个弟子问大师,“你总说爱,爱到底是什么?”这个大师想了想就说,“爱,就是感同身受。”